「退休」两个字,在心理谘商师眼中代表的是「焦虑」,而且是新、旧焦虑的混合。不像许多人幻想,退休后可以过着随心所欲的自由生活。铭传大学谘商与工商心理学系研究生柯春玉的学位论文指出,近年来随着政府财政困难,年金改革衝击,国人退休准备的变数愈来愈多,民眾的退休焦虑也有所不同,现在面临退休金被打折,医疗自费额日益提高,失去社会认同/排斥,社会适应不良,或丧失友谊等。

过往专家提出的退休准备建议,大致有,一、准备的时间愈早开始愈好:例如40岁和50岁开始准备退休金,资金成本会有差异,若60岁再开始准备,等于是「来不及了」,没有条件谈成本的差异。二、退休理财准备的金额:依照退休生活的需求来构想,如「退休生活品质的要求」、「退休后可支配所得」、「长照费用」,「退休后寿命」,「扣除基本支出后的退休金储蓄」等前五大考量因素。

因此,市面上的银行业、保险公司、投信业多能针对这些重要需求,提出各式金融商品,可视为「提供退休理财解方」的供应商。

需注意的是,业者的退休理财产品并非为单一退休个体量身订作,甚至可以说,从金融商品设计源头常以机构方的风险控管、商品利润为思考点,再行销包装成符合市场环境的外衣。例如,今年以来全球市场避险情绪持续浓厚,美元及美元计价资产价格大涨,金融业者趁势提供利变型美元终身保单,其中包含退休族高度关注的罹癌与失能风险、长期资产配置等保障,是相当完美的产品。然而,现在45岁的客户签下这檔保单,真正使用应是30年后的75岁,届时就不知道是不是完美提供需求了。

民眾对于退休理财的准备,说实在不必对于市面上的金融商品在选择上感到焦虑。没有最好的金融套装,只有专家协助完成最适合之组合。真正令人焦虑的是,面对当今震盪的环境,未来退休会是什么样?

#金融商品 #保单 #退休理财 #焦虑 #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