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光现任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数位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曾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芬兰央行经济学家。
沈建光6日在《中国新闻周刊》撰文指出,俄乌战事以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宣布冻结包括俄央行外匯储备在内的官方储备资产,一些经济体也开始担忧将美元、欧元资产作为其国际储备的安全性。中国长期保有巨额外匯储备,2021年底中国外匯储备超过3.2兆美元,今年截至5月底仍有约3.12兆美元。面对新形势,外储是否仍有必要维持如此规模?
沈建光认为,简单否定外匯储备作用、通过压缩规模来降低风险的做法并不可取。原因有四:一、中国外储现状是由国情决定的。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中国常年保持大额贸易顺差(2021年6764亿美元),巨额外储既是贸易结算积累必然结果,也是美元主导国际信用货币体系下,保障中国贸易支付结算正常运转,防范国际热钱衝击、维护金融稳定的客观需求。
二、压降外匯储备规模的初衷是降低对美元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的依赖,但这需以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大幅提升为前提。当前人民币作为国际支付结算和储备货币的地位依然不高,加快资本项对外开放、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加速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建设等应是更优先考虑的事项。
三、「去美元化」、大幅增加黄金储备可能引发向「布列敦森林体系」的倒退。「布列敦森林体系」实行美元和黄金挂鉤、其余货币和美元挂鉤,实质是以黄金为锚的实物本位制。其核心缺陷在于限制了货币供应量,难以匹配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大幅增加黄金储备不仅操作困难,还可能引发通缩、对经济造成较大伤害。四、简单压降外储规模、强推「去美元化」的效果也存疑。压缩外储规模只是降低了风险敞口、潜在损失依然巨大,不仅短期操作难度大,还可能引发匯率波动、金融不稳定等其他风险。
沈建光认为,持续强化产业链安全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更为重要。关键仍然在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全球制造业中心地位,强化和欧美国家的经贸联繫、提升「缠斗」能力,同时加快资本项目开放、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将外匯储备安全根植于强大的经贸和金融「护城河」之上。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