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签署科学基础减量目标倡议(Science Based Target initiative, SBTi)的企业也加速攀升,自2015年的116间企业大增到超过2,000间,年成长率高达65%。台湾金管会也在今年3月正式启动「上市柜公司永续发展路径图」,全体上市柜公司将于2029年前分阶段完成温室气体盘查和查证。

不过,许多企业领袖还是低估了眼前这波减碳转型海啸的速度与规模—颠覆式技术演进与政策行动的脚步都远远快于预期,然而企业採取的行动过于保守,这可能导致资产搁浅与商业模式过时。

一直以来,关键低碳技术的量能,以及成本降幅的预测,总是被低估。举例来说,针对2030年太阳能装置容量的预估,从2002年到2020年成长了36倍,同时预估成本亦下降超过三倍;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风力发电及电池储能领域。随着脱碳技术快速发展,那些低估了改变速度和规模的企业,有可能严重误判气候转型对商业模式、产品和公司价值的影响。

减碳先行者掌握竞争优势

波士顿顾问公司(BCG)与世界经济论坛(WEF)合作访谈了数十位全球领先企业的CEO和高阶主管,透过量化与质化证据,详细揭露了正面应对气候挑战有哪些好处,以及这些应对气候领先者如何取得竞争优势。

净零转型的先行企业至少会在六大领域掌握竞争优势,包括:吸引并留住重视永续的人才(约四成人才关注永续发展)、参与绿色产品的高营收成长(较传统产品有望高约25个百分点)、在减碳同时也有效降低成本、降低碳税侵蚀利润的风险(先行企业的息税前利润率可望较其它企业高2到12个百分点)、降低融资成本(欧洲十大产业先行者的融资成本较落后企业低了100个基点)以及最终创造更高的股东报酬率(2016至2020年间平均增加3个百分点)。

其中在减碳的同时降低成本方面,我们更发现大部分净零转型的先行企业能在不增加净成本的情况下,减掉至少三分之一的排放量。有些表现非常优异的先行企业甚至能在不增加净成本的情况下,几乎达成完全脱碳。BCG针对先行企业的调查发现,在不增加净成本的情况下,食品(70%)、消费(90%)和汽车(70%)行业通常可减少七成以上范畴1和2的排放。

竞争推动进步 只需一家带头

近年来,面对气候挑战最大的跃进,往往不是来自集体行动,而是先由一家公司大胆迎向竞争并超越同行。先行企业不仅创造了更多价值,且正在改变游戏规则,迫使其它企业仿效。

例如特斯拉,它在2008年推出了第一款量产电动车时饱受质疑。另一个例子是宾士,它在2019年宣布目标为2039年实现碳中和车队,也曾引发眾人关注。而仅不过是在三年后的今天,不但出现了新的电动车制造商,而且几乎所有主要车厂都雄心勃勃地制定了电动化目标,不少车厂更打算在未来10年或20年内完全淘汰内燃引擎的销售。

要在净零转型中持续创造竞争优势,企业领袖可从五大面向着手:身体力行树立新标竿,提高所处行业的减碳标准;致力重塑市场及法规环境,提供市场新的绿色选择,呼吁同业和决策者一起採取行动;颠覆自身的商业模式,以新产品、服务或绿色科技等来抓住绿色商机;优先投资在更具经济效益的减碳措施如能源效率与再生能源等,在减碳的同时降低成本;以及成为提供净零碳排产品的先驱者。

#优势 #企业 #绿色 #行动 #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