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董氏基金会2021年「青少年网路使用行为、网路霸凌及忧郁情绪现况调查」,全台每100位青少年就有超过2人曾遭受网路霸凌,其中高达15%选择不求助他人。专家提醒,网路霸凌不会造成外在伤害,却可能让孩子陷入情绪压力而出现行为改变,家长和同侪应主动觉察,帮助受霸凌者面对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近两年受到疫情影响,远距教学成为学习常态,青少年接触电脑和网路的机会大增,网路霸凌事件也伴随而生。林口长庚医院心智科兼任医师吴佑佑指出,传统霸凌面对的是肢体和言语上的恶意,而网路霸凌虽然没有身体接触,但在无远弗届的网路世界,各式讯息可能被加油添醋,带来更深远的心理伤害,使得霸凌行为更难以被纠正或制止。

董氏基金会2021年以全台国高中职生为对象进行调查,共回收2607份有效问卷,结果发现2.5%青少年曾经被网路霸凌。董氏基金会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叶雅馨表示,虽然2.5%看起来不多,但如果以全台110学年度国高中职学生数(117.3万人)换算,全台有2.9万名青少年曾经被网路霸凌。

叶雅馨说明,曾经遭受网路霸凌的青少年中,高达15%选择不求助他人,因为「觉得不是严重问题」,或是「觉得自己可以处理」、「担心引来更多问题」;另有35.5%选择先向同学、朋友求助或诉说,母亲占23.0%、父亲占9.6%,仅少数求助老师和学校辅导室。

吴佑佑提醒,有时孩子不敢求助,家长可以观察孩子是否有行为上的改变,例如睡眠情况差、早上赖床没精神、没胃口,一旦出现生理改变,都值得探讨和观察。

叶雅馨指出,家长及师长应培养青少年正确的网路素养,提升孩子的同理心、设下界线远离该情境,并教导孩子勇于开口求助。董氏基金会执行长姚思远则提醒,无论加害人或受害人都经常没有察觉,都亟需旁人协助他们停止霸凌或对外求助,希望社会大眾能够正视网路霸凌问题。

#全台 #霸凌 #选择 #董氏基金会 #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