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14年,中央银行16日理监事会议再度双管齐下,同时调高重贴现率半码(0.125个百分点)和存款准备率1码(0.25个百分点),此举也宣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从去年的口头示「紧」到今年3月首度调高重贴现率的「价格紧缩」,进一步到本次提高存款准备率的「实质紧缩」,也就是不论价或量,央行都以行动宣告了紧缩的方向和意志,但此举是否可替台湾高涨的通膨预期和国际央行货币政策的外溢效果止血,恐还有待观察。

2008年6月底的理监事会,央行也同样双轨并行,调高重贴现率半码和新台币活期性存款准备率1.25个百分点、定期性存款准备率0.75个百分点,当时的理由也和本次相同,是为了因应物价攀升的压力。

存款准备率是央行依法要求金融机构,对其存款负债提存一定准备金的比率,以因应支付需求,与重贴现率及公开市场操作并称央行三大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但依央行自己的说法,重贴现率是央行主要融通(政策)利率,具有「宣示效果」,即央行透过调整重贴现率,向市场传达货币政策之基本立场,藉以引导市场利率走向。

至于公开市场操作有较高的市场性及操作弹性,有利央行主动、快速因应市场资金情势,以及实现宽松或紧缩的货币政策,是央行最常使用的操作工具。

央行也曾在公开的官方文件提及,存款准备率的调整可直接产生信用紧缩或宽松效果,「宣示效果明确,且政策效果反应迅速」,但「存准率的调整对货币市场的影响甚大,非必要时候,央行不会随便动用这个工具」。

换言之,央行一旦使用存准率,即表示是到了动用这个效果最猛工具的时候了。以本次央行调高存准率0.25百分点为例,将直接自市场抽回1,200亿元强力货币,也就是如果以货币乘数效果六倍(依过去经验值)估算,紧缩的效果可达到7,200亿元;对银行来说,存准率提高代表资金成本加重,就算银行没有立即反映在授信利率,但在可用金额变少、资金成本提高的双重考量下,银行势必会考虑紧缩对部分产业的银根。

整体来看,央行为了消除通膨预期,同时动用重贴现率和存准率,诚意可说已经开到最大、最满。但市场是否埋单,主要变数仍来自外部,特别是欧美央行货币政策急转弯后的外溢效果。

这点诚如央行本次理事会后提供的参考资料所言,Fed先前最近一次启动升息及缩表是在2015~2019年,但当时并未遭遇严重的供给面衝击所带来的通膨急遽上扬问题,因此Fed紧缩货币政策力道尚称和缓,对美国及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也相对温和;但过去两年,疫情造成全球供应链瓶颈,加上俄乌战争与大陆的防疫相关封控措施导致供给链瓶颈进一步恶化,使得这次Fed是被迫大幅紧缩货币政策,以因应40年来最高的通膨,转弯力道可说比先前都更加猛烈。

且不同于前次2015~2019年Fed紧缩时期,当前欧美各国也多面临高通膨情势,部分央行亦朝向较以往更积极的紧缩性政策方向,相关外溢效果可能造成全球金融市场震盪幅度加剧,近期资金持续撤出新兴亚洲及全球股、债市剧烈波动就是相关后遗症。

以本次Fed再调高利率3码、欧洲央行也预计于7月升息1码来看,外资从新兴亚洲撤离之势可能只是开始,首当其衝的便是股、匯市。

依据央行最新资料,今年前五月新台币对美元较去年同期贬值0.98%,新台币计价进口物价涨幅为17%,略高于美元计价涨幅的15.73%,显示输入性通膨压力增加、但幅度有限;但若新台币持续贬值,不可讳言,输入型通膨压力仍会是央行如影随形的梦魇。

至于股市,在Fed本次紧缩货币政策速度较以往更快且力道更强的情况下,央行也在最新报告中坦言,原本全球金融循环扩张趋势已经转变,美元流动性紧缩,致使全球金融资产价格承压,股债市同时向下修正,新兴市场更面临金融情势高度紧缩、资金外流及货币贬值等挑战。

也就是说,央行已採取14年来最紧缩的货币政策应战,希望化解通膨和资金外流压力,但若美国在货币正常化的过程中导致经济硬着陆,就算台湾央行再怎么用力掌舵,台湾的经济和金融恐怕也很难安全落地。

#央行 #货币政策 #效果 #通膨 #存款准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