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选战激烈,不少县市长候选人举起「净零排碳」大橥大开「捷运支票」,但交通并非城市发展万灵丹,遑论各地捷运营运状况凄惨,以政治利益先行的国家建设,将为后代子孙挖出一个难以弥补的钱坑。

在民眾眼中,捷运似乎是城市发展重要元素,能带动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政客嗅到吸票密码后,纷纷提出「带来希望」的捷运政见,但过度乐观看待兴建捷运,却忽略县市发展差异、各种造成运量消长及营运风险的因素,最后难逃债留子孙下场。

盖捷运有多贵?目前高运量的地下捷运每公里成本约50亿、中运量高架捷运每公里约30亿,轻轨则为1公里10亿,营建成本又因疫情、俄乌战争、通货膨胀不断激增,各项工程频频流标,终于标出去,又为沿线居民带来至少10年的交通黑暗期。

原本要为人民带来幸福生活的捷运,在自主盈利前即已问题丛生,遑论轨道运输本业很难获利,连运量最高的台北捷运,累计亏损也已高达747亿,只能卯足全力开发副业求止血,但不见有哪位候选人开诚布公,将实际情况说给选民听。

况且交通对产业发展的帮助并非政客说说就好,还须搭配整体都市计画和配套措施,设计因地制宜的捷运系统,才能达到纾解交通、带动钱潮目的。可惜的是,当前所有县市亟欲复制首都经验,竞相兴建「贵森森」的高运量捷运,却忽略人口下降、各地大眾运输使用的差异,从喊口号之初就步步错。

开出捷运支票的候选人当选后,为让政见付诸实行,让承办捷运可行性研究的顾问公司「化不能为可能」,甚至在预估运量上偷灌水,只为顺利通过审查。在交通专业不敌政治力介入下,喊着让「人民有感」的捷运建设,最后恐怕只剩无感和痛感。

#大开 #运量 #捷运 #县市 #支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