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日本基本以中华文化为「上国衣冠」,对中国的学习,从唐、宋一直持续到明代,然而,「脱亚入欧」后的日本,由于军国主义的扩张,反过来却给中国带来深深的伤害。这种伤害导致的反日情绪,因大陆民族主义的教育,这几十年来,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冲淡,提起日本,许多大陆年轻人还更激昂愤慨,宛如自己是抗战时候的当事人一般。
歷史不能遗忘,但因事件导致的情绪本来就会随着时间推移,由当事者的愤怒,转为一种对公平正义的坚持,所以儘管日本侵华给予中国极大的伤害,但年轻人一直移情在「当事人」的愤怒中,坦白说,也非常态。
而会如此,真说,还不完全就缘于大陆的爱国教育,许多大陆人没有实际接触日本人及日本文化,也是个原因。我自己就认识一位北京大报的主任,是穿透力极强的评论家,原先对日本也无好感,他想知道日本军国主义的现况,甚至也认为,日本恐怕许多人内心依然有入侵中国的想法,后来有机会亲自到了日本,才发觉日本的政治是少数人搞的东西,选举活动在日本是冷清的,不像台湾街道上有无数的布条与看板。真实生活上,他更直接感受到日本人做事的认真,以及应对进退间对谦逊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他还看到日本乡村的整洁寧静、生态保护,对比于大陆农村,更让他无限感慨。就这一趟,改变了他既存的日本印象。
改变印象,不代表对歷史的对错恩怨就有不同的看法,也不代表对于这歷史伤害,日本政府可以有卸责的空间,但印象改变,就让他知道,原先对日本,他就活在自己设定的主观世界里,70年,一个社会原可以改变许多。而如果作更深层的思考,还可以由此观照:是怎样的时空条件竟让它产生歷史的异化。
再有一个例子是,比这报人更反日的一位年轻科学家,因在制造航空模拟器的德国公司任职,有天奉派到东京做业务处理,原先雅不愿意,为免掉此行,几乎就到快递辞呈的地步,后来熬不过老婆劝说,才勉强答应去一个礼拜,临行前,说两三天能把业务处理好,他就会一刻不停留地飞离日本。结果呢?去的第三天,他电话回来,说的是,真希望能让他再留一个月,他要好好看看这个国家,也好好整理自己过去的一些观念。
两人会有这样的改变,都因亲炙了日本社会,对日本文化有了更实质的认知,而过去,这印象基本就来自特定的文字与影像。
对日本如此,对同文同种的台湾也一样。来过台湾的大陆朋友,印象大体总好多于坏,而某些印象坏的部分,来几次,也因开始了解台湾过去的歷史以及思维方式,多少产生一定程度的谅解,对两岸之间的不同该如何处理,也就不会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而极端化。
同样,经由媒体的特定宣传,台湾许多人对大陆印象可说愈来愈负面,但真到过大陆,就知道两岸各有短长,甚至还优势互补。两边的歷史进程固不同,有些看法虽显现出一定差异,但不代表就没沟通的可能。
这几年两岸的敌意螺旋急速上升,令人担忧,大家总从政治角度切入,想由此化解,可其实,最终的化解还必须诉诸于文化的了解。有了文化了解,大陆看台湾就不致完全负面,台湾也才能真正感受到对岸,那同文同种活生生的部分,对未来该如何折衝,也就能找到不同于今的答案。
谈文化了解,就需更多文化、旅游的往来,对解决两岸矛盾,许多人会觉得这缓不济急,但它却是化解敌意的斧底抽薪之道,台湾能在此不短视,也才可以为自己、为两岸寻到可能的契机。 (作者为文化学者)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