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关系长年冰封,高峰会当然是关系的重大突破。但环顾国际上类似突破性质的高峰会,与会者经常发表歷史性的文件或共同决定,譬如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森率同国务卿季辛吉在上海和毛主席见面,双方决定改变过去不相往来的冷战格局,签署《上海公报》,划下关系正常化的路径;再如最近举行的川金会,双方决定韩半岛非核化,而两韩峰会则经常以共同举办国际赛事为结论。相形之下,马习会发生在太阳花学运后,两岸形势已经丕变,高峰会又没有留下文字或其他方式的有实质意义的决定,因此,有人议论高峰会的价值,也就不足为奇了。

若能在高峰会签订实质意义的协议,彻底改变既有的冰封格局,当然是一件可喜的重大事件。但是,有意义的会议并不一定要有实质性的成果,有时候象徵意义也一样甚至有可能高过实质意义。马习会恰恰是这种象徵意义非常的高峰会。

马习会象徵意义高

一般而言,和平环境、主权尊严、繁荣发展是国家戮力追求的3大目标,但正常国家并不需要担心外力对和平环境和主权尊严形成威胁,政府只需善用形势,对内把经济整顿好,对外增加影响力即可。但是,台湾情况特殊,隔海的对手太过强大,3项国家目标都不易达成,民主选举又造成不同理念的党派人士,对国家目标界定纷歧,导致民主选举和经济发展难以兼顾。

经验显示,若两岸和解,则台湾非但不需面对解放军的武力恫吓,台湾经验赢得大陆人民的讚誉,对国家安全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还因为和平的发展环境,有利于经济建设。在主权尊严方面,两岸和解表示大陆方面的压力减少,中华民国主权在国际上得以积极扩张,不但生存空间扩大,美台、台日关系空前良好,台湾重返联合国周边组织,国家符号在国际上也较易获得尊重。譬如2008年北京奥运陆方以「中华台北」称我,取代一贯对我的「中国台北」称谓。就更不用说两岸外交休兵对国际外交与区域经济参与、以及陆客来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了。

相反的,假如两岸相背而行,则3项国家目标全都不易甚至无法落实。和平方面,两岸互信不再,导致解放军鹰派得势,或者藉机进行飞弹试射,或者两岸处于战争边缘,或者解放军机舰绕台。

在主权方面,在大陆加大压力下,「去政府化」和「去国家化」的情况严重,不但邦交国急遽萎缩,好不容易取得的国际组织参与权被迫撤离,外交部驻外单位名称遭强行更改,连国际民航公司都被迫改变对台湾的称号。至于发展方面,联美抗中的结果,不仅丧失作为美中两强平衡者的有利地位,无法左右逢源,只能照顾局部利益,成为强权争霸下棋子的风险增高。

成强权争霸下棋子

马习会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两岸关系自对抗走向协商的飞跃,而是国家整体竞争力的全面提升,不论主权尊严、经济发展、或是和平环境,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假如两岸高峰会是国家发展重要指标的话,蓝绿双方就必须取得某种程度的共识,不宜继续从胜选的逻辑激化对方,而应更多的思考和解的可能性。在两岸政治问题难以取得进展前,台湾必须思考另辟蹊径,才有可能再见峰会。

(作者为文化大学社科院院长)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