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总统李登辉逝世后,国际媒体评价他的一生,大都肯定他对台湾民主化与本土化的贡献。其实台湾的民主化与本土化是从蒋经国时代开始的,因此,评价李登辉,不能不提到蒋经国。换言之,蒋和李是前后衔接、一脉相传的。

上世纪70、80年代台湾面临巨大内外衝击,1971年被迫退出联合国,1978年与美国断交,加上第三波民主浪潮来势汹汹,蒋经国为了国民党在台执政的长治久安,1972年担任行政院长后开始起用本省籍人士入阁,李登辉就是在当时被拔擢为政务委员。

至于蒋经国为何在1984年提名李登辉为副总统,进而使李于1988年蒋故世后继任为总统,变成蒋的接班人,许多人认为应该是歷史的偶然;假如蒋经国当时选择林洋港为副手,或者1984年孙运璇没有中风,李登辉的仕途大概就只是徐庆钟这样的角色而已。

但笔者翻查《蒋经国日记》发现,蒋对李确实青睐有加,称讚他是「优秀之科学人才」、「有工作热情,又有新的科学观念,可以培植的一位人才。」相反地,蒋经国对林洋港的评价十分保留,日记中多次提到林「好名善变,不可不防」、「沽名钓誉,好大喜功」、「有才能,但是在品德方面不够正直,在紧要关头恐怕把握不住」等。不仅如此,蒋还一度考虑让李登辉直接从政务委员升任台湾省主席,1978年4月9日的日记中有明确记载。后来是听了谢东闵的建议,才把李登辉先派去当台北市长,由林洋港出任省主席。

至于孙运璇的角色,蒋在日记中曾以「真诚可信」形容孙,1984年他不幸中风,确实影响蒋经国后续人事安排。不过即使孙运璇身体没出事,由于当年副总统由本省籍担任已成惯例,孙也将因为没当上副总统,而不可能在蒋逝世后继承大位。比较可能出现的发展是,党内的集体领导会持续一段时间,李登辉无法很快就独揽全局,但这些毕竟都只是假设。

真实的情况是,由于孙运璇病倒,使得蒋经国更用心去培植李登辉,从1984年到1988年两人曾有156次的个别谈话。李登辉像个学生一样,聆受蒋经国的一对一教导,才会说自己像是毕业于「蒋经国学校」,从蒋身上学到许多关于政治的事,这里头包括民主化后的党外问题,还有如何应对中共的统战攻势等。李登辉和蒋经国青年时代都曾是怀抱理想的共产党员,背景相似。李的学歷高,而且能力强、为人低调谨慎,因此才深得蒋经国赏识,并多方提携教导。

至于某些蓝营人士批评李登辉刻意毁掉国民党,这恐怕与事实不符。2000年大选国民党因连宋分裂才失去政权,李登辉是当时的党主席固然有责任,但连战、宋楚瑜难道没有责任?持平地说,国民党能够在民主化后继续执政10多年,没有步上其他威权政府一夕垮台的覆辙,主要就是蒋经国晚期的开放政策,也就是推动台湾的民主化与本土化,并由李登辉继任后大力加以落实的缘故。

总之,蒋、李两人在台湾的民主化与本土化是一脉相传的,如果肯定蒋经国,就不能否定李登辉,肯定李登辉,也不能否定蒋经国。深蓝对李登辉、深绿对蒋经国,如果都能做出公道的歷史评价,台湾政治将会大不同。

(作者为信民两岸研究协会理事长,《蒋经国日记揭密》作者)

#李登辉 #蒋经国 #评价 #197 #国民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