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西滨林口竹围路段的风力发电机组。(本报资料照片)
图为西滨林口竹围路段的风力发电机组。(本报资料照片)

303大停电后,全国各界检讨政府能源转型政策声浪高涨。但也不乏为政府政策辩护的文章。其中以落落长之「303全台大停电事件:停电是因为电力不足吗?」为代表作。细读该文,不外乎抹黑核电及煤电,并大力支持政府之再生能源、智慧电网及储能装置等政策。

该文开头即将断电责任甩锅用户。该文説「当日亦有工商业用户,因设有储能设备,发挥不断电系统的功能,而未受衝击。」又説「工业大用户有设置再生能源之义务规范,应设置占其契约容量10%的再生能源或是储能设备。」

奇怪了,在蔡政府大力推动能源转型政策之前,提供稳定电力是台电天职,用户哪需分担这些「政策责任」?「再生能源发展条例」规定「一定契约容量以上之电力用户应设置再生能源发电设备」,本来就是因为政府达不到本身订得太高的再生能源装置目标,硬是强迫民间企业「共襄盛举」。现在断电了反而怪民间怎么自己不发电、不储能?责任撇得乾乾净净。这种言论也只有政府打手説得出口。

本文分别检讨「储能」、「光电」及「微电网」在断电时的功能。

先谈「储能」,推动绿电的政府及业者最爱谈「储能」,因为储能一方面可以缓解绿电不稳定之特性,更可以在阳光、风力充沛,而绿电供电超过需求时,将多发的电储存起来,等以后使用。绿电与储能相辅相成,若是完全配套,世界上根本就不需要核电及煤电。听起来技术完全可行,为何没有全球普遍实施呢?还是老问题:太贵。

以电动车与汽油车相较,汽油车最贵的就是汽油引擎,技术极其复杂。电动车动力来自马达,电动车没有汽油引擎,全车机械系统极为简单,但为何电动车比汽油车贵上许多,全球电动车都要靠政策补贴才有销路呢?原因就是电池太贵。特斯拉电动车之电池只能储200度的电,售价超过一万美元,电力系统储能能量少说为汽车电池万倍,储得起吗?因此,目前全球电力系统电池多为调频为主,储能为辅。

以美国而言,全国电力系统电池储能能力还不到全国用电一分钟。德国再生能源装置容量极大,经常超过全国用电,德国有将多余的绿电「储能」?德国现在仍然以负电价,贴钱将多余绿电输往邻国。

该文也提及台电已将储能目标由原本50万瓩提升为100万瓩,但303跳电超过1000万瓩,要花不知多高天价设置100万瓩储能电池,在发生大停电时还是不管用。

该文也大力鼓吹光电,好像有了光电,在电网停止供电时,用户可以靠太阳能「自给自足」。但实际上303大停电时,太阳光电也大量卸载,为什么?

太阳能面板发出来的电是高压直流电,不能直接把它接到家中电器用品,必须要经过一个逆变器转成交流,然后併入市电。逆变器必须配合市电的相位与电压以免电力逆流。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工作:当外部无供电时,逆变器必须截断太阳能系统的供电。没错,这和一般人所想的相反,市电停电时,你家的太阳能系统也必须停止,以免造成所谓「电力孤岛」现象。为何要这样做?

交流电有所谓相位,如果你家的太阳能在大停电时继续供电,相位一定与台电供应市电的相位不同。一旦市电恢復供电,市电不可能专门为你家的太阳能系统来调整相位,直接通电上去的结果,就是家庭电器用品损坏。当然大型太阳能场域可加装自动切换开关(ATS)处理对相,但对于小规模太阳能而言,是划不来的。

鼓吹再生能源的政府及业者最爱谈分散式电网,303大停电之后更是鼓吹分散式电网的好处。分散式电网是一个很好的理想,但是除非再生能源能够持久提供稳定电力,不然必须将再生能源併入现行电网。而再生能源的发电密度太低,每单位面积的发电量太少,只能併接入电网末端。再加上前述防止电力孤岛的必要设备,以及能即时反应各地区发电量与需电量,以便电力系统调节其他发电厂的量测设备与通讯设备,这些东西通通合在一起,就称为「微电网」,这是发展再生能源所不可少的必要基础建设。

实际上,以微电网设备的数量、安装与维护人力,粗估下来足够盖好几座核四了。这也就是该文质疑台电「并未提出整体台湾在电网强化上投资的总预算」的原因,因为提出来会吓死人。

蔡政府的532能源规划,不但使电费增加2500亿元,大幅增加不稳定绿电的电力系统渗透率,必将增加未来大规模停电的机率,该文为何一字不提呢?

储能、光电、微电网都不是解决大停电威胁的解方。能源打手可以休矣。

(作者为台湾能源部落格版主、前吉兴工程顾问公司董事长)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储能 #电力 #陈立诚 #绿电 #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