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委会主委邱太三日前在立法院表示,如果维护中华民国主权不是台独的话,将是未来两岸协商较好的基本条件。对此,大陆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回应,直斥这是「妄图以两国论行骗」,批陆委会以制造释放「善意」假象行谋独之实。相较1年前回应邱太三「春暖花开」的客客气气,国台办这次显然没再对「这位先生」拿出好脸色。

有趣的是,在国台办发言人的新闻稿中,以记者提问方式完完整整提及了「维护中华民国主权」这8个字,新华社稿件中也一字不差地全文引用。要知道,「中华民国」这4个字,在大陆涉台官方文书、官媒稿件是一个「敏感字」、「禁用词」,特别是在两岸关系语境下,陆方根本不愿意、也不敢提及「中华民国」4个字,即便有提,也必须要以引号加注,凸显出其乃所谓「偽称」性质。连大陆对台学者在公开论文、发言中,也对「中华民国」4个字小心翼翼。

然而,这次国台办新闻稿中,大大方方援引邱太三「维护中华民国主权」的原话,也没有给「中华民国」这4个字加引号,这当然不可能是陆方操作疏忽,更有可能是有意为之。原因何在?难道是大陆官方对这4个字「脱敏」了吗?当然不是,最大的可能就是,在陆方已经彻底定性蔡政府是「台独政权」、民进党是「台独政党」、陆委会是「台独路线下的陆委会」的前提下,中华民国就是台独。如此一来,不久前陆媒批评国民党立委是「暗独」,也在情理之中了。

由此观之,在北京眼中,若中华民国具有一中意涵,象徵着两岸存在对整个中国的政权、代表权之争时,中华民国背后就赋予了自由、民主、甚至改革大陆政治体制的「进攻性内涵」,在这个语境下,北京对中华民国虽予以默认、尊重,但基本都持闪躲、迴避姿态。反之,若中华民国变为台独代名词,就像邱太三说的「主权相互承认」,那么北京对中华民国反而不再忌惮,「中华民国」也就变成陆方记者抛出的「球」,等着国台办发言人来「杀」。

当国台办不再怕谈中华民国,陆方原本对中华民国的尊重和默契,就注定随着过去6年来两岸政治互信的急剧丧失,一道付之东流。事实上,早在2016年520就职当天,蔡总统提出依据《中华民国宪法》、《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处理两岸事务时,北京回应「未完成的答卷」,仍保留尊重和模糊的空间,但当蔡政府正式提出「中华民国台湾」,以及去年国庆蔡英文提出「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之后,中华民国就彻底变了味,两岸官方对恢復谈判协商的互相喊话也变成毫无意义的鸡同鸭讲。

不过,朱凤莲在对中华民国「杀球」的同时,还是留下了空间,那就是重申「承认九二共识,认同两岸一中,两岸关系才能回到和平发展的正确轨道」。台湾朝野政党通过的修宪案,不碰中华民国宪政体制与两岸定位,的确是明智的决定。《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明确规定台湾地区、大陆地区都是中华民国领土。换言之,回到两岸和平发展的「钥匙」仍然放在那里,就等着蔡总统、邱主委捡起来、插进去。(作者为智库研究员)

#中华民国 #台独 #4个字 #陆方 #邱太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