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凤梨、释迦和莲雾后,大陆宣布自13日起暂停台湾石斑鱼进口,蔡政府表达强烈谴责,并表态将协助渔民外销。去年我国卖到大陆的石斑活鱼产值达5478.6万美元,占整体活鱼的92%。北京一纸禁令,台湾农民利益受损,民进党高声谴责却无力扭转困局,两岸斗则俱伤,代价还是由人民承担。

两岸善用沟通管道

大陆禁我石斑鱼有迹可循,早在1月陆方就暂停2间石斑鱼养殖场的活鱼报关,当时国台办发言人称「不是杀鸡儆猴」,而是希望蔡政府加强监管并辅导养殖户,做出了非政治因素而是事务性问题的定性。农委会近日透露,我方对去年个案皆有调查取样,确认安全无虞并强化养殖场用药源头管理后,正式回应对岸,但陆方却未针对我方提问提供更精准的资讯。

姑且採信国台办与农委会说法都为真,那么从当时两岸围绕石斑鱼检疫的互动中,可以整理出一条时间线:首先是对岸向我方提出产品控管的问题,而农委会以「没问题」回应陆方,随后双方再无实质意义的资讯沟通,直至北京正式下禁令。站在善意的角度思考,如果两岸能用既有沟通管道,双方以耐心、同理心化解对方疑虑,认真检讨并改进自身问题,销陆石斑鱼或许可以逃过被禁厄运。

但一切为时已晚。更令人忧虑的是,无论是凤梨、释迦、莲雾,还是石斑鱼,似乎都上演相同脚本。陆方先以「品控不佳」为由预警,我方回应也没什么好口气,接着对岸已读不回,两岸沟通无疾而终,最终酿成暂停进口,台湾农渔民业者人仰马翻的境地。接下来,蔡政府挥舞抗中大旗,上纲到统独对立,「拚外销」沦为虎头蛇尾的口号,「拚内销」总是不得不找国军来救场。

政府是帮人民解决问题的。苏内阁一向标榜「会做事」,但一碰到农产外销困境,就变缩头乌龟,剩下玩弄数字游戏。以凤梨为例,表面上日本已经取代大陆成为最大外销市场,大陆市场份额骤降到13%。但去年台湾凤梨出口总值惨跌32%,遑论外销日本的凤梨多次被曝存在虫害、褐化等问题,日媒称单价暴跌6倍。看似顺利的「转型」背后,却是出口缩水、血本无归的残酷真相。难道这就是蔡政府夸夸其谈的「成功转移外销市场」、「不再仰赖单一市场」吗?

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从在野时粗暴杯葛ECFA,到执政时力推「新南向」,民进党长时间以来为了宣传经贸去中,总把「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挂在嘴边。但凤梨外销的惨淡结局再次证明,如果为了政治而不顾现实,鲁莽与大陆市场脱鉤,不仅「鸡蛋」摔碎满地,「篮子」也千疮百孔。国民党执政时,两岸若遇到农产检疫问题,北京本着「家务事」的心态还留有「乔」的空间,民进党不甩大陆,对方怎可能留有情面?更何况蔡政府动辄政治操作,哪次不是扬言「告到WTO」,可结果呢?既没有改变对岸作为,反令北京更加决绝。

回到「政府应该帮人民解决问题」法则上,这句话对陆方同样适用。北京虽无权直接管辖台湾农渔业,但以当今两岸经贸之密切、利益之融合,台湾农渔民的生存发展已与大陆息息相关。国台办主任刘结一在「第二届两岸同胞交流研讨活动」上说,要为台湾同胞「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从凤梨到石斑鱼,因两岸政治对峙、沟通不畅而造成惨重损失,的确是台湾农渔民最想解决的「难事」。蔡政府无法解决,如大陆务实灵活处理,对台湾农渔民当然是「好事」和「实事」,可惜至今无果。

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台湾主流民意深深明白这个道理。无论倾向蓝绿的智库或媒体民调,都显示支持两岸和平交流发展的民意在7成以上。解决农渔产品检疫问题,需依靠两岸公权力层级的务实处理,没必要卷入政治纷争。两岸执政者当以苍生为念,在尊重既有协议的基础上,委托民间团体进行事务性沟通,让台湾农渔民过上安安稳稳的好日子。

#两岸 #蔡政府 #问题 #凤梨 #石斑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