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三重压力(需求紧缩、供给衝击和预期转弱)迭加的影响与衝击,所以,要保证2022年经济稳增长,可能要面对着更多的困难与问题,要有更多的政策储备。实际上,这只是对当时经济形势的分析与判断,2022年以来又发生了两大黑天鹅事件(即俄乌战争的爆发及新冠疫情在全国蔓延)。所以,当前中国经济的「三重压力」可能要更大,中国经济「稳增长」所面临的困难会更多。

4月16日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在「2022年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表示,从2022年第一季度总体经济运行的情况来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三重压力」态势还在延续 ,而更多政策在研究和储备当中。同时,廖岷也表示,当前要着力减少和避免出台具有明显收缩效应的政策措施,遵循经济规律,坚持依法行政,寓管理、监管于服务之中。更大力度地保护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廖岷的这段话主要表达意思有两个方面,一是当前中国经济所面对的「三重压力」还在持续,而且可能会更严重;二是对于「三重压力」,最好化解的方式就是要遵循市场经济法则,而不是过度行政干预。可以说,这应该是当前政府部门的一个总基调,但是,要做到这点是相当困难的。

也正是中国当前经济形势的严峻性,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如何「稳经济」及如何化解经济所面临的「三重压力」做了新的部署,接着国务院推出了「稳经济」的一揽子举措33条,并通过万人大会从上到下地直接向全国布置。但实际后果如何还得观察。因为,当前中国经济「三重压力」主要来自新冠疫情的衝击及影响,来自房地产需求快速紧缩及平台经济在「强监管」下全面收缩。对于新冠疫情,儘管相关的政策在逐渐调整与改善,全国的疫情也有一定程度缓解,但同样还是存在较大的政策不确定性。对住房需求的紧缩,从刚公布的5月份商业银行贷款的资料来看,个人中长期贷款处于极低位,住房需求减弱还在强化,预计在短期内难以看到成效。对于平台经济,由于一年来的「强监管」严重打击企业的信心,而企业信心的恢復并非短时间能够达到。

先来看当前中国经济「三重压力」的基本状况。首先,从需求紧缩来看,当前需求紧缩主要表现为居民消费疲弱上。比如,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483亿元,同比下降11.1%。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26916亿元,下降8.4%。也就是说,今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一直在下降,到4月份受疫情之影响更是出现严重的负增长。可以说,居民消费疲弱成了需求紧缩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这种居民消费需求转弱的原因有:一是新冠疫情爆发2年多来,特别是在4月份,新冠疫情对经济造成了巨大的衝击,让整个旅游服务、餐饮业、娱乐、航空业等受到严重的衝击,不少行业及企业都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这自然会导致大量的人失业,居民收入水平急剧下降。个人收入的减少,居民需求当前无从谈起。有研究表明,如果新冠疫情完全缓解,居民相应的潜在消费缺口可在20-25%左右。也就是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与衝击让居民消费需求紧缩近25%。这可能还是比较保守估计,实际上比这要大。二是政府对数字经济、教育培训、房地产等企业及行业进行大整顿,这也让不少企业及行业受到严重的影响与衝击,比如教育培训行业几乎是全军覆灭,不少大型科技平台企业规模急速紧缩,房地产业差不多引发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导致了大量的工人突然失去工作,收入减少,而且也让投资者对这些企业及行业失去信心,导致这些企业及行业的规模不得不全面收缩。在这种情况下,居民消费需求肯定会出现全面紧缩。

这只是短期因素,如何从长期及制度因素来看,居民消费需求的紧缩还有与社会结构、社会的收入分配制度及房地产市场政策有关。而这些方面是更为重要的方面,它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中国居民需求紧缩可能成为一个长期问题。比如,国内居民分配不公现在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而且还在恶化。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已经有40多年了,但严重的城乡分割还有继续。而这种严重的城乡分割格局是当前居民收入分配严重不公的重要根源。从已经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2021年底中国的城市化率达到了近64%,但实际上城市户籍人口的比重肯定会低于50%以下,全国仍然有50%人口为农村居民,再加城市低收入的居民,这些居民收入水平基本上处于极低的水平上,没有收入,他们的消费力是非常低的。

有研究者利用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课题组2018年住户调查资料,在假定两年期间居民收入分布不变的情况下,推算出2019年中国的低收入人群的数量和比例。按照绝对标准(家庭年收入10万元人民币),城乡低收入人群占全国人口的近65%,相当于9亿人。如果按照相对标准(收入中位数的2/3),那么低收入人群占比约为37%,大约有5.1亿人。按照他们估计结果,月收入2000元(人民币,下同)以下的7.1亿人,有大约3.1亿人的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近1亿人月收入不足500元。最近中金公司调查研究也表明,有2亿多人口的月收入低于500元,8亿以上的人口月收入低于2000元。其结论上一个结果差不多。可以说,这样一种社会结构及居民人口收入结构,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低收入居民的根本就没有多大消费力。而且这个问题,随着新冠疫情爆发,这个不仅没有缓解反之还有进一步恶化。可以说,这是当前中国居民消费需求疲弱最为重要的原因。比如,青岛早就把周边的农村以小区来定位,但是由于这些小区居民收入水平极低,在这些小区的农贸市场农产品的价格基本上处于极低水平上,低于市中心的便利店同样农产品的价格在50%以上。这也是农村居民收入处于极低最好的案例。但是即使这样,对这种收入分配不公的政策还在出台,比如最近有文件规定,要清退建筑工地60岁以上的农民工等。

当前需求紧缩制度上问题是居民收入不公的现象还在继续。中国居民的收入分配不公体现在中国绝大多数社会财富为少数人持有。以往不少人所强调的是「二八法则」(即20%的持有社会财富的80%财富,而80%的人占有社会财富只有20%的),但实际情况估计会比这更为严重,只要看看每次所查出的贪官贪污的财富多少就最好的说明)。因为,目前权力对社会经济主导越来越严重,它已经渗透经济的每一个方面。新冠疫情全国蔓延更是成了权力主导经济的经典案例。可以说,在政府权力为主导的经济中,绝大多数社会财富都为政府所持有。政府权力不仅可轻易地占有大量的社会财富,而且可利用现有的制度让其持有的社会财富隐藏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这不仅让整个社会财富为少数人所持有,而且这些通过政治权力持有大量社会财富的人,其个人的消费需求可轻易地得以满足,而且其持有社会财富隐秘性,这些少数人也不会过度地增加消费需求暴露自己,其个人的消费潜力根本就无法激发出来,所以,所以,看上去中国经济的总量很大,但居民的平均消费力却不成比例。而美国经济强大,完全是每一个居民消费力来支撑的。

影响需求紧缩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房价。可以说,整个国家的高房价正在增加经济和金融体系的风险,在恶化社会收入分配关系及制造社会的代际不公,更重要的是会直接导致绝大多数居民的消费挤出效应。这个问题,我在多年前就已经研究过并指出,地方政府採用不同的方式托高房价,当然有利于地方的GDP增长,但必然会导致居民消费严重的减弱,导致对居民消费的严重挤出效应。因为,房价上涨,特别是快速上涨,一定会增加购买住房者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购买住房无论是用于投资还是用于消费,都会增加购买住房的成本,减弱购买者的消费力。比如,如果购买住房用于消费,其消费的挤出效应是直接的,因为这会直接增加购买住房者的支出,购买住房支出增加其消费支出肯定会减少;如果购买住房用于投资,儘管投资者可能把上升的购房成本会转移下家手上,但最终还是要住房消费者来承担。2021年底中国居民的住房按揭贷款余额达到38万亿元以上,不算住房按揭贷款的本金,仅是一年按揭贷款利率就近2万亿元(年利率为5%计算)。这是购买住房者的支出,购买住房者消费支出能力就得减少2万亿元。当前不少城市的地方政府仍然希望托住房价来维持房地产市场的虚假繁荣,但实际上高房价持续越久,对居民消费需求的挤出效会越严重,需求紧缩的问题会越严重。而这同样是一个需要解释的长期问题。

其次,对于供给衝击,本来市场经济就是一种供应过剩的经济,按照市场法则,只要有需求,供给就会产生;需求出现在哪里,供给也会有哪里产生。特别是在发达的数字平台经济下,更是如此。但是为何近年来会出现严重的供给衝击的现象,一是新冠疫情来全国蔓延,为了自保,地方政府在疫情防范上层层加码,从而导致企业停工,不少行业的供应链中断,物流受阻,给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的供给衝击。比如,4月份以来的上海疫情防治导致了物流受阻,各种生活日用品断供,给周边许多城市造成了严重的供给衝击。还有,由于疫情发展及防治政策的不确定性,疫情防治所带来的供给衝击还在延续。二是出台的不少政策不科学、考虑不周全。比如2021年全国用电紧缺就是这种原因造成。儘管国务院一揽子「稳经济」的举措出台之后,但政府对经济生活主导过多时,另外一些拍脑袋的经济政策同样可能出现。三是新冠疫情也导致不少外国企业正在逐渐撤出中国,中国制造业不少行业开始收缩,其产品供给突然减少等。也就是说,如果能够坚持市场法则,能够在疫情防治上提升科学化水平,供给衝击的问题可能比需求紧缩容易化解。

再就是,当前中国经济的预期转弱主要表现在股市、房地产及就业市场上。在4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会之前,在中国的股市,无论是国内A股市场还是香港股市(香港股市也主要是由国内企业为主导)其预期转弱是十分明显的。比如上海综合指数由年初时3607点下跌到最低时3023点,跌幅达16%;香港由年初22990点下跌到最低时的18235点,下跌幅度达21%。而香港的恒生科技指数下跌幅度更是惊人。对于证券市场来说,作为一种高级市场,股市价格的变化完全是由于市场预期来决定。之前中国及香港股市急剧下跌就在于投资者已经不看好这个市场,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卖出自己手中持有的股票及债券。比如,从已经公布的数据显示,在3月份,外国投资者减持国内股票和债券的金额高达1574亿元。这还不包括减持中国企业在香港及美国上市的股票,否则其金额会高得惊人。

那么,投资者为何都会退出这个市场?为何从2021年以来中国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会如此暴跌?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投资者的市场预期全面转弱甚至于出现逆转。这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可以说,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比如新冠疫情在国内严重蔓延,全球央行特别是美联储货币政策开始紧缩,俄乌战争爆发等,但是可能最为重要的原因还是一年来国内经济政策变得如此的不确定性。一般来说,任何经济政策都是短期的,都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如果国家所推出的经济政策在理论上依据不足,甚至于以拍脑袋的方式出台,那么这些经济政策更是会在政策的不确定性上增加不确定性,让企业无所适从,让投资者面对着更多更严重的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唯一能够选择的方式就是以退出来市场的方式来规避这种可能面临的风险。

一年来中国平台经济不少公司的股市暴跌,很大程度上与国家一些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有关。因为,一年来推出的对平台经济企业所进行的监管与治理的经济政策,不仅以传统已经过时的经济理论为基础,而且在执法上存在很大任意性。面对这种情况,为了规避其风险,投资者走为上策,从而导致中国股市及香港股市的预期全面转弱,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暴跌。所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之后,全面弱化的股市预期才开始转变,国内及香港股市指数也随之走高。但是,就当前国内股市及香港股市而言,预期转弱是否完全转变是还是存在许多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主要是政府权力对经济渗透过多,企业及投资者的信心无法在短期恢復,企业行为更多会聚集短期,而更少关注长期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的预期转弱还表现在居民的住房需求上。从已公布的资料来看,1-4月住房销售出现了严重的负增长,而且近日公布的居民贷款情况来看,这种情况在5月份还在延续。5月份居民中长期贷款增长处于极低水平。这就意味着儘管今年以来各地方政府出台大量的刺激住房需求的政策,但实际效果则是十分有限的。今年下半年房地产这种预期转弱的格局能否转变是相当不确定的。预期转弱还有表现为整个市场的信心如何确立的问题。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企业及居民,不仅他们的绝大多数处于困境之中,而且他们对前景都比较不乐观。如果不能恢復他们的市场信心,预期转弱的态势可能还会强化。可以,中国当前的「三重压力」在短期内还不容易缓解。

(作者为青岛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当前 #紧缩 #这种 #衝击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