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3艘航母福建舰6月17日下水,之后将进行舾装、系泊试验和航行试验,预计2025年服役。该舰採电磁弹射技术,在常规动力条件下,以全新综合电力系统(中压直流全电力系统)支持全舰运转,中国宣称该系统为船舶动力第三次革命。可以说,福建舰代表中国船舶工业技术的一大突破。
不过,这些创新技术尚需通过一系列试验和实际运作才算数。目前全球仅有1艘採电磁弹射技术的现役航母美国福特级福特号,2013年下水,2017年服役,至今电磁弹射器、拦阻索、武器升降机、舰载雷达等系统都未尽理想。当然美国的经验未必发生在中国身上,但是技术本身有其规律与门槛,很难弯道超车。福特号遇到的困难,福建舰恐怕都不能迴避。
航母战力的关键在于舰载机出动架次率(出勤率),它取决于舰上航空保障系统,包括航空管制效率、指挥飞机起飞与回收,以及舰载机再次出动的能力,是一整套精密的作业管理流程。中国第1艘航母辽寧舰2012年交付海军,迄今实施70次航训,离开东海与南海的远航有10次。今年5月辽寧舰在西太平洋演训,12天内舰载机起降超过300架次,平均每天起降20多架次,以其36架数量来算(24架歼-15与12架直升机),出勤率非常低。舰上航空保障系统对中国是全新课题,没有同类技术可供参考,只能摸索渐进而无法速成。
中国第2艘航母山东舰服役至今2年多,但出海行动的时间和频率偏低,不如辽寧舰,可见如何保证航母的稳定使用和常态化部署是一大挑战。山东舰是首艘国产航母,採全新自主设计,遇到的困难肯定比辽寧舰多。山东舰况且如此,更不用说满载排水量达8万多吨、採全新电磁弹射技术的福建舰航母。何况,这3艘航母都是常规动力而不是核动力,需要大型综合补给舰提供燃料,远海投射时间和范围有限,不易做到西方对蓝水海军定义的要求,把海上力量扩展到远洋及深海地区,具备远征作战能力。
然而,按中国海军的战略要求,是以「近海防御、远海防卫」为主,加快推进近海防御型向远海防卫型转变,提高战略威慑与反击,以及海上机动联合作战能力。福建舰的出现,为中国海军从近海向远海转型跨出重要的一步,为维护中国海外利益,提升中国在地区安全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提供实质性力量和手段。
一个合理的判断是,中国海军的主要战略进攻方向是为「一带一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安全保障。「一带一路」是中国统筹国家发展全局、加强对外战略运筹的一盘大棋,尤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涉及庞大海外利益,沿线的海上战略通道更攸关中国经济和民生命脉。中国走上蓝水海军的意义与作用即在于此。
相比之下,面对岛链是中国海军主要战略防御方向,也是受美方威胁的最大方向。重在阻滞美国的战略围堵和介入台海衝突,而非突破岛链控制西太平洋,事实上也做不到。今年5月6日至8日,辽寧舰在台湾以东的海空域实兵演练,火箭军常规飞弹兵力首次参演,说明中国航母战斗群在面向岛链时,需要依托陆基中程反舰弹道飞弹如东风-21D的火力掩护下更显安全,也证明中国航母在西太平洋的局限性。
今后中国海军若沿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向远海发展的成功机率较高,若想突破岛链与美国一决胜负恐带来灭顶之灾。(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