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学的校长遴选委员于10月7日以过半数的13票,从6名候选人中选出工学院长陈文章为下一任的校长。这一次的台大校长选举过程相对平淡,既没有不同校务经营理念的交锋,也躲过了外界政治力的干扰与介入。在此同时,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特刊(THE)近日公布2023年世界大学排名,台大从2022年的113名退至187名。虽说台大的总体经营成效不见得需与这类排名直接联结,但世界一流名校在类似排名都位列前茅,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如何让台大至少能与中国大陆、香港、新加坡的顶尖大学并驾齐驱,应是新校长无可迴避的重任!

就整体学术研究的表现,台大有投入的领域在台湾都有名列前茅的成绩。然与世界顶尖大学相比,仍有一段距离,短期之内,可能无法一蹴可及。可是,即使在其他非学术研究的范畴,台大事实上也没有充分展现引导潮流的气势与表率社会的风范。大凡世界一流的机构对「做对的事」(do the right things)一旦认可,就勇往直行、积极投入,因为事豫则立、早作早好。台大想跻身世界第一级的大学,就要具备这样朝闻夕死的精神纪律和领袖群伦的自我要求。

台大在台湾学术研究的龙头地位赋予其校长学界祭酒的权威与声望。然而过去20年来,台大校长对台湾重大社会事件,印象中几乎没有发挥什么举足轻重的影响。政治性的事件容或因政党竞争的利益纠葛,不宜介入;但面对其他非政治性的重大争议,尤其牵涉到科学事实、学术尊严、分配公平或人民权利,当一般大眾纷纷扰扰、莫衷一是时,台大校长如能排除个人偏好、秉持学术良知适时发声,对导引社会讨论往较公开、客观、包容的方向演进,应可起极大的作用。可惜的是,歷任台大校长将此崇隆的发言特权几乎完全弃而不用,也因而未能善尽其相应的社会责任。细究其因,校长们或志不在此、或自命清高、或自扫前雪、或忧谗畏讥,始则自我设限,终致噤声成习!

美国的大学校长首重募款能力,包括对政府教研资金的争取与私人兴学捐款的募集。过往台湾的大学对校长在这方面的能力要求不高,然而,随着政府高教预算逐年实质萎缩,大学校长的募款能力将愈来愈重要。对台大而言,过去20年间事业有成的校友慷慨捐赠,已大大提升了校园内建筑设施的品质,未来的募款方向应以提高教师待遇与研究环境为主轴。举例来说,台大电机系硕士毕业两年后的平均年收入已明显超过同系正教授的学校年薪,这样强烈的对比与不平衡,一方面变相促使老师寻求外快,因而不能潜心钻研;另一方面也强化「博士无用论」的错误印象: 读博士当教授是经济上没有吸引力的生涯选择,戕伤未来高教师资的培养。因此,如何从民间募集「教师待遇提升」专款,突破教育部的统一薪资规定,进而吸引与稳定产业市场拉力较强的教师,乃台大新校长重中之重的当务之急。长远来看,台大应逐渐向世界一流的公立大学看齐,戮力追求营运资金的自主。譬如说,加州政府提供的资金在柏克莱加大年度预算的占比,从1975年的49%,到2020年已降为14%。

一般认为台大近亲繁殖的现象十分严重。以这次台大校长的遴选为例,外界批评所有的候选人都来自校内,缺乏国际与校外人才的参与和招募。这样的现象在世界一流大学是不可能发生的。以哈佛大学来说,当校内有教师要升为终身聘教授时,哈佛会将此职位向全世界和该名教师同一领域的研究人员公开招聘,以徵得最胜任的人才。对单一教授就如此试图广纳天下诸贤,哈佛对校长招募的力道之强可想而知。儘管有各式各样的障碍,新任台大校长应将制定出能吸引国际一流人才参与下任校长遴选的可行方案列为其主要施政目标之一。

再以最近沸沸扬扬的论文抄袭案来说,台大挺直脊梁、就事论事的明快判决固然可圈可点。然而以捍卫学术名誉而言,世界一流的大学还会做甚么呢?第一,为了未雨绸缪,主动订定杜绝硕博士论文抄袭的检查制度,及违规者的具体罚则。第二,为了完全平息社会的疑虑,彻底清查所有相关硕士班论文的品质与雷同度,不论灾情如何惨烈,壮士断腕,主动公布其结果。可喜的是,台大在10月14日的教务会议已跨出了第一步,但是否会採行更能反映台大格调与灵魂的第二步则尚在未定之天。

台大经济系的研究显示,在1993到1995年出生的台大学生中,其家庭年收入的中位数为150万,高于全体公立大学的110万,而台湾年所得最高5%家庭的小孩,进入台大就读的机率,约是年所得最低5%家庭小孩的6倍。世界一流大学都将社经背景多样化当作入学录取决定的重要考量因素:柏克莱加大向以多元招生闻名,但其研发成绩照样位列世界前沿;即使在非富即贵的史丹福大学,约18.5%的2023级本部生来自双亲都无大学文凭的家庭。基于社会公平与多元教育的理想,台大应主动破除这种富者益富、贫者益贫的不义循环,为台湾社会阶级的顺畅流动善尽一分心力。(作者为清华大学合聘教授)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台大 #世界一流 #大学 #台大校长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