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拿出一个出自波斯尼亚战争的纪念品,一个刚刚在去年秋天对塞尔维亚发射的战斧导弹的制导盒,介于半球、圆锥和迷你金字塔的形状,大家一时不知身处何处,并且再也没有什么好说的。」出自甫出炉的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的《痛苦的中国人》,被誉为语言魅力能自由超越文学进入政治、游记、随笔,作品在台出版的有《梦外之悲》、《守门员的焦虑》和《左撇子女人》,而他参与编剧的电影《欲望之翼》对电影、剧场人亦影响甚深。
作家,也是电影编剧和导演的陈玉慧表示自己很少关心诺贝尔文学奖,但此次的得主彼得.汉德克,却是「少数我愿意用德语阅读的作家」,虽然他在政治上颇引起争议,于南斯拉夫内战时,为塞尔维亚「屠夫」米洛谢维奇站台,并且写了一连串文章,但陈玉慧表示:「我一直跟随他,无论他做什么。」早年的剧作《冒犯观眾》在她看来「是划时代作品」没有对话没有情节的「反戏剧」之作,让演员站在舞台上直接辱骂观眾,但台湾碍于无译本而甚少有剧团搬演。
「他的作品对我的影响蛮大的,尤其在面对创作时,文体的现代化和风格的转化」陈玉慧说;相较于在台仅3部译本,汉德克作品在大陆由文景出版社出了9部,且2016年汉德克曾到访大陆,有趣的是当时被问及诺贝尔文学奖当年颁给巴布.迪伦时,他曾表示「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认为文学应是被阅读的,「而巴布.迪伦不能被阅读……巴布.迪伦的词,如果没有音乐,什么都不是。」
大陆独立出版人,联邦走马的恶鸟作为读者指出,汉德克的作品「已经不需要人声和情节,只要谈论一座山的风景和一支淘金队伍在山隘相遇,或一辆洗乾净的电车举起两支电线在阳光和灰尘里,就能捕获语言所有的魅力。」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