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是隐翅虫活动的季节,但其虫体仅有1公分大,不少民眾时常忽略牠的存在。桃园一名郑姓女骑士就因未戴口罩,被迎面袭来的隐翅虫撞击下巴,导致皮肤红肿发炎,联新国际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陈文惠提醒,若不慎接触毒液,建议尽速就医,千万别自行处理。
受到虫袭的郑女回忆,某天中午下班后骑车回家,午睡起床便发现下班有红肿、刺痛感,原先她还不以为意,结果晚上情况恶化,下巴与嘴边开始化脓,才赶紧前往联新国际医院就诊,检查后才发现,原来是隐翅虫在作怪,幸亏服药后情况获得改善。
陈文惠解释,隐翅虫并没有螫人或咬人的特性,常见的隐翅虫皮肤炎多半是虫体毒素的缘故,只有在虫体爆裂的时候才会释放,但因虫体实在太小,只有0.5公分至1公分,民眾时常在骑车、睡觉时中招,发现水泡或脓疱才知道大事不妙。
陈文惠指出,若不甚接触毒液,应尽快以大量清水或生理食盐水冲洗,并求助医生,通常医师会视严重程度,决定开立外用消炎药膏或口服抗生素;她也提醒,民眾千万不要自行将水泡或脓疱弄破,否则将造成伤口感染、疼痛度,反而扩大病灶范围。
陈文惠表示,民眾进行户外活动应尽量穿着长袖长裤,若发现不明昆虫停留在身上,建议可以吹气或抖落方式驱虫。就隐翅虫的例子来说,因为其虫体非常小,挥赶或拍打时,容易造成虫体破裂,顺势让毒液流出刺激皮肤,造成发炎肿胀,民眾应更加小心。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