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大学鹿林天文台从2002年发现第一颗小行星后,到现在已发现800多颗,其中100多颗已完成命名。中央大学近日出版《小行星故事》新书,收录了其中40颗小行星命名的故事,期让更多人认识宇宙天文的奥秘,实践人文关怀与永续发展。

中央大学校长周景扬表示,探索星空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中央大学1992年在国内首创天文研究所,1999年在玉山国家公园的鹿林前山设立了鹿林天文台,规模虽不大,但藉由参与许多大型的国际计画,展现出媲美世界知名天文台的科学成果。

鹿林天文台位在2862公尺的高山,因此中央大学才是台湾真正的「最高学府」。鹿林天文台在2002年发现第一颗小行星后,之后在2006年至2009年大爆发,发现了800多颗,它们主要位于木星和火星之间。

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规定,其中得到确认的,便可以由发现者予以命名。中央大学表示,鹿林天文台发现的800多颗小行星中,其中100多颗已完成命名,要为一颗小行星完成命名,则要花好几年的时间。

中央大学天文研究所教授叶永烜说,中央大学小行星的命名,主要希望能彰显出台湾价值,包括名城胜景(如桃园、台东、玉山、合欢山和雪霸等),仁人义士(如慈济、郑崇华、温世仁和陈树菊等),文采风流(如云门、陈其宽、邓雨贤和锺理和等),以及与中央大学密切相关者(如罗家伦、刘兆汉、李国鼎、冯元桢和蔡文祥等)。

中央大学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李瑞腾说,他带着学生写作团队,经过将近一年的筹备和编写,每一颗小行星除了提供天文学基本资料,更重要是关于命名的缘由。他认为,命名是一种人文的活动,是人文与科学的相互对话,也是人间向星空的呼唤,希望藉由此书的发表,再次彰显这些人物与事蹟所代表的价值和意义!

#中央大学 #小行星 #发现 #命名 #多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