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正在制定一项新战略,在划定30种关键性工业原材料贸易上,推动供应链多样化与资源再利用,并要求各成员国在本国落实2025年以前可以启动的採矿和加工专案,以保障原材料来源不因供应链中断而受损。
《德国之声》报导说,对于智慧手机、太阳能电池板和电动汽车而言,钴或锗是至关重要的原材料。欧盟担心,一旦发生衝突,供应链得不到保证时,相关工业将蒙受严重损失。
报导表示,这些关键性工业原材料用于国防、再生能源、机器人、无人机和电池等领域,目前还没有替代品。许多关键原材料的全球年产量只有几千吨,而且只被少数几个国家控制,其中有2/3都可以在中国开採。这类资源在全球有数个资源热点,如南非北部拥有铂和钒的矿藏、刚果民主共和国(DRC)拥有钴矿,美国则开採铍。
中国是稀土金属的3大供应方之一,其供应份额远远超过美国和俄罗斯。这一优势部分归功于中国各地丰富的自然矿藏,但也是政策精心规划的结果。
德国智库科学与政治基金会(SWP)亚洲部负责人希尔珀特(Hanns Günther Hilpert) 认为,中国从战略上发展採矿和原材料加工,如今上海金属交易所甚至比伦敦金属交易所更重要。「中国在该领域开创的技术全球独占鳌头,即使在其它国家开採了替代矿产,大部分加工也必须在中国进行,然后再出口到国外。」
报导指出,为确保直接进入当地原材料市场,中国公司在外国投资矿山,比如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开採钴矿,或在南非开採铂金。此一战略适用于中国缺乏的资源,也适用于中国拥有丰富资源的领域。
希尔珀特认为,除了控制供应链外,中国的主导地位还归功于环保领域宽松的法规与相对低工资。再加上出口限制条款、政策补贴与恶性价格竞争来打败竞争对手。
报导表示,许多原材料的开採矿区常常设在内乱、腐败或独裁领导的亚洲或非洲国家,钴就是典型的例子。全球近60%的钴供应来自刚果民主共和国,那里的国内暴力衝突已经持续了几十年。另外10种关键原材料的未来供应也有疑虑,它们分别是锑、铋、镓、锗、轻稀土和重稀土,目前可以在塔吉克斯坦斯坦、中国、俄罗斯和老挝开採,而在哈萨克、越南、俄罗斯和中国则开採镁、铌、磷和钨。
专家们一致认为,未来的供应可能会受到裙带关系、缺乏民主治理、贸易限制、内乱甚至国家内部军事衝突的影响。欧盟委员会国防及航太领域发言人表示,作为买方,欧盟目前正在制定一项新战略,当其他国家限制关键原材料的出口时,欧盟应当採取必要的行动,以取消出口限制。例如,2012年欧盟、美国和日本在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提起的诉讼中获胜,迫使中国放弃对关键原材料的出口限制。
为减少对国际供应链的依赖,欧盟制定了两项措施:一、建议其成员国推动原材料来源的多样化,在其国内落实2025年以前能启动的採矿和加工专案;二、通过资源的再利用以减少依赖性。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