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1日举行新闻发布会,针对三孩政策后,中国人口生育率是否会迎显着提升,大陆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于学军表示,短期内,是希望释放生育潜能,平缓出生人口下降的趋势;从长期看,关键取决于积极生育支持措施是否能够很好地衔接,是不是能够真正落地,这需要我们各地各部门各方面共同努力,积极支持。

发布会由于学军与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有关情况。

记者提问,大陆人口第七次普查资料显示,中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国际社会通常认为总和生育率1.5是一条高度敏感的警戒线,一旦降到了1.5以下就有跌入低生育率风险的可能。在三孩政策后,中国人口生育率是否会迎来显着提升。

于学军指出,关于总和生育率的问题,确实是人口学界对低生育率达到哪个程度的一种细分,也有一定的规律性。低生育水准相关论述的一些理论,1.3也好、1.5也好,这些理论都给我们一些提示,就是低生育水准可能带来一系列的风险。要把握有利的时间视窗,採取精准策略积极应对。

于学军说,在过去十年,中国的出生人口和人口生育水准波动很大,刚刚知道了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结果,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当时出生人口大概是1600万,这期间实施了单独两孩政策和全面两孩政策,取得了积极成效。2016年、2017年这两年出生人口都在1700万以上,特别是在2016年超过了1800万,也是到了2000年以后这廿年中比较高的一年。但是到2018年以后,却出现了连续三年下降的情况,而且下降的幅度很大。

特别是「七普」资料显示,2020年中国出生人口数量是1200万,总和生育率是1.3。根据对2021年上半年人口出生监测的情况来看,今年的出生人口和生育水准仍然会呈现走低的趋势。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援措施,目的就是防止出生人口进一步下滑,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于学军认为,实施三孩生育政策以后,会不会出现一次显着的人口提升。因为人口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是不一样的,人口再生产的周期长,影响因素多,生育决策的因素很复杂,而且涉及方方面面。

于学军强调,短期内,是希望释放生育潜能,平缓出生人口下降的趋势。从长期看,关键取决于积极生育支持措施是否能够很好地衔接,是不是能够真正落地,这需要我们各地各部门各方面共同努力,积极支持,共同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復兴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生育 #积极 #出生人口 #生育率 #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