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维梧资本(Vivo Capital)合伙人Hongbo Lu表示,观察近期生医投资合作与授权交易,市场对临床前阶段的早期Pipeline兴趣提升。生医产业于疫情期间前仆后继,推出创新检测产品、疫苗、特效药品、呼吸治疗装置和防护医材,更让市场了解早期研究开发的重要性。近年大药厂併购与业务拓展的策略也有所改变,如今新创公司将有机会于临床前研发阶段与大药厂展开洽谈。国际药厂倾向于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并採用投资并成长(Build-to-buy)策略帮助创新产品更快上市。
赛诺菲巴斯德(Sanofi Pasteur)亚洲业务开发与授权总监Matthieu Merlin指出,许多大药厂积极深耕亚洲市场,投入在地研发机会。过去10年来亚洲地区有300万家新兴生医公司成立,并将产品投入临床试验或上市阶段,未来的研发能量无可限量。产品研发要走向下一个里程碑,需要充足的资金、专业人才、临床研究资源投入。
美国Polaris Partners创投合伙人、前礼来(Eli Lilly)全球业务开发总监Darren Carroll认为,全球正在形成数个由生医新创、研究单位、投资机构、大药厂与专业服务机构组成的生医创新聚落,如美国旧金山、纽约和波士顿等。亚洲方面,台湾、上海、日本和韩国都有具规模的生医聚落成立,许多崭新技术平台正从这些新聚落诞生。
瑞士Onward Therapeutics董事长暨执行长叶常菁博士指出,台湾生医产业频传授权国际大厂好消息,台湾研发能量于国际间展露头角,叶博士共同创办的智擎生技2011年以2.65亿美元授权美国Merrimack药厂(后再转授权Baxter)创下授权金额空前纪录。观察到亚洲还有许多值得期待的研发成果能走向商品化和国际舞台,台湾优质潜水下的新药为数眾多,洽谈国际授权中的案例亦不乏,期待接连好消息为生医产业持续注入研发资金活水。
据资诚于亚洲生技大会期间发布的2021台湾生医併购白皮书,近年台湾生医产业策略结盟、合资和併购活动相当热络。企业跳脱过往各自埋首发展、独占一方的思维,藉由国际大厂合作加快研发进程与提升产品价值。希望透过亚洲生技大会的国际平台,帮助台湾公司找到国际结盟合作伙伴与资金,发挥生医产业优势,发展新一代生物药品、核酸药物、细胞制剂等利基产品,加速台湾生医产业达到兆元规模。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