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不仅对肺部带来极大的衝击,据统计,逾半数新冠肺炎病患出院后,包含肺部、心血管、神经肌肉骨骼系统、心理认知都可能出现后遗症。70岁的周先生今年5月染疫住院,右手掌发紫、出现黑色坏疽,诊断为少见的「上肢动脉栓塞」,住了3周的加护病房终于顺利清除血栓,在经过近30次的復健治疗后,不仅免于截肢,右手活动力也逐渐恢復5成。

周先生今年5月下旬感染新冠肺炎,因为呼吸急促而住院治疗,医师发现右手掌泛白、发紫,3只手指甚至出现黑色坏疽,诊断为上肢动脉栓塞。北医附医内科部主任暨心臟内科医师黄群耀表示,动脉栓塞发生在上肢的情况相当少见,除了四肢麻木、皮肤苍白、疼痛,还可能导致肢端坏死;如果不及时清除血栓,恐怕需要截肢。

新冠肺炎会攻击全身器官,心血管也不例外,但在北医附医收治的患者中,仅周先生1位出现动脉血栓,黄群耀说明,新冠肺炎併发的血栓和一般血栓不同,属于瀰漫性血栓,如同烂泥布满整条血管;如果单纯以抗凝血剂治疗,只是把这坨烂泥从上游打到下游,可能反而产生远端栓塞,因此医疗团队利用微导管放置血栓溶解药物,反覆进行好几次,经歷3个礼拜才终于将血栓清除乾净。

儘管顺利清除了血栓,但周先生的右手外观和功能都大受影响,食指、中指、无名指因为血栓瀰漫出现坏疽,右手掌虽然可以活动,但手部总是微微颤抖。北医附医復健医学部医师林昀毅说明,一般情况下多半会建议直接截肢,但周先生的血栓已经及时清除,经整形外科评估,指尖的坏疽会逐渐脱落,因此展开了復健治疗。

周先生顺利打通血管后,復健团队随即介入,林昀毅说明,除了手部復健外,周先生的心肺功能仅剩正常的3分之1,復健团队在病人还在住院时,先透过视讯及床边指导,协助周先生復健运动,出院后则持续每周2到3次回诊復健,包括心肺功能、右手手指关节活动度、双手肌力等。针对新冠肺炎康復后的復健治疗,目前健保给付涵盖6个循环、每个循环6次,总共36次的疗程。

周先生回想7月底刚出院时,要爬楼梯回到五楼的住家,才爬一层楼就气喘吁吁,每次回诊根本走不到捷运站,只能搭计程车到医院;经过2个月的心肺復健训练,心肺功能提升近4成。原本一度面临手指截肢的右手,在持续復健之下已恢復5成功能,林昀毅乐观表示,未来右手外观和活动力都可望完全恢復。

为照顾病人染疫后可能出现肺部、心血管、神经肌肉骨骼系统、心理认知方面等后遗症,北医附医启动「全人照护」,整合相关科别诊疗及追踪,依照病人的状况提供身心灵全方位照护。北医附医副院长张君照表示,今年5月10至9月27日,北医附医总共收治132名的新冠确诊患者,其中14名患者因为高龄或其他共病而病逝,其余病人经过医护团队全力治疗后出院,并持续接受治疗追踪。

#新冠肺炎 #台湾 #血栓 #心肺功能 #截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