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传媒叶毓兰专栏】今年的四月七日,我到花莲参加太鲁阁号罹难者的头七法会时,第一次体验了苏花改,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在实际走了一趟之后,我才瞭解到了这条歷时八年工程,所谓「安全回家的路」到底有多舒适、多好开。

在当时,我才知道这条「回家的路」虽然是条省道,并没有开放给大型重机、普通重机行驶,所以从法会回来后,我便开始关心为何迟迟不开放给机车行驶的议题,期间找了各路专家一同讨论,也请火花罗上我的直播跟我分享一些歷史的脉络与正确的概念。

这一年多来,我不断利用各种机会,例如委员会质询、协调会、公听会等手段 向各级机关强调交通安全与车种平权的重要,中华民国每年交通事故超过四十万件,死亡人数就逼近三千人,车祸新闻几乎每天都占据着新闻版面,这是远比疫情还要来得恐怖的国民杀手。

我一向认为,交通安全的3E缺一不可,教育、工程、执法都非常重要,可是目前政府处理交通事故的手段粗糙,且不愿面对缺失的部分,导致长年以来只懂得用执法解决问题,最根本的交通安全教育、道路工程设计几乎都停留在上个世纪的水准。

这次我除了替各位车友争取了早日通车之外,更在今天主持完司法法制委员会公听会之后驱车赶往苏澳与眾车友们会合,听听这些路权斗士努力几十年来的辛酸与开花结果的感动。

唯有亲自体验过一次,我才瞭解到重机其实没有大家想像地那么危险,这次的实际体验,让我用了完全不同的角度重新观察到东海岸的美景。

危险并不专属于某一种交通工具,会发生车祸,百分之八十均肇因于不当的驾驶行为,如同我在这周质询王国材部长时所说的:没有车种是没有问题的,但重要的是解决问题所在,而不是将这些问题当作藉口来搪塞。

事实上,我并没有特别偏袒摩托车,而是认为不该对车种有差别待遇甚至歧视,该给人的路权要给人家,不该分流的地方应该检讨改进,所有的诉求,都是希望能够改善这个一年造成三千死亡的臺湾交通环境。

今天特地跑了这一趟,感受良多,也很感谢许多车友热情对我的支持与鼓励,交通安全改革不是一条容易的路,但我在任内一定会尽最大努力,在能力所及之范围全力衝刺!

作者为立委、前警大教授

照片来源:作者脸书截图。

●更多文章见作者脸书,经授权刊载。

●专栏文章,不代表i-Media 爱传媒立场。

#交通安全 #体验 #危险 #车种 #叶毓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