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谘商、治疗费用高昂,单次动辄数千元,导致民眾「看得到、吃不到」。吴小姐的妈妈多年前就需看看身心科,医师虽提供药品改善情绪,但囤积症却一直都好不了,家中房间、客厅都被堆满。由于经济能力不足,无法接受最妥适的治疗,吴小姐也担心一辈子的生活都要如此,为此她提案呼吁将心理谘商纳入健保给付,健保署也在今日召开协作会议,待统整完各界意见,再进行讨论。
吴小姐表示,由于妈妈有囤积症,她为此搜过各种文献,发现吃药并不能改善,最有效的方式是认知治疗,但因无健保给付,家中无法负担。令她不解的是,过去罹患感冒等小疾病,看医生都可以不必付钱,但是家人有这种疾病,却会因为付不起钱,而担心一辈子都要如此。过去老师告诉她,精神疾病是把人当成光谱,而不是一分为二,直接判断一个人有病或没病。若被划分在有疾病者,就享有健保权益,而接近界线就无法使用,这对民眾来说并不公平。
谘商心理师全联会医疗事务委员会召集人蔡晓雯表示,多年以来,只有5-10%谘商心理师在医疗院所工作,90-95%在社区或学校,但是这95%的谘商心理师,都不断在辨识需要就诊精神科、身心科的个案,把他们转到诊所或医疗院所,且很多单位都有制式的表格,让个案一边在医疗院所就医,一边在学校或社区治疗。
蔡晓雯表示,如果限缩到健保制度的心理治疗问题,我们支持不要绑定适应症,若不绑定适应症,从轻微的适应问题,到心理障碍、严重的精神疾病,只要民眾愿意就医,精神科医师愿意开始开立医嘱,心理师都可依照医嘱提供特殊心理治疗的服务,根本的问题在医嘱的开立、使用是偏低的。
对此蔡晓雯分析,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点值过低,对医院的人力成本、心理师的训练成本来说是非常低的,另专业人力也不足,包括医师、心理师的人力都不足,他们都被很大量的心理衡鑑绑住,能播出时间做心里治疗的人不多。另外,特殊心里治疗只有医师、临床心理师可做,谘商心理师是没有被开放的,即便有200多名谘商心理师在医院工作、即便点值给付很低廉,也无法适用。她衷心希望允许谘商心理师使用健保点值,至少是多一项可用的人力资源,这对于愿意聘雇谘商心理师的医院是比较公平的。
台湾医疗健康谘商心理学会理事长李玉婵表示,卫福部长陈时中曾预告健保健保改革,扩及公共卫生、预防医学领域,未来的给付要以「人」为主。待国家布建足够的心理师人力,她建议要将心理谘商纳入健保给付规划,以因应现代人精神疾病风险,比照感冒、洗牙等预防医学的健保给付项目。
健保署长李伯璋表示,根据卫福部职业登记统计,全台共有2718名谘商心理师,其中344人在医院服务,另临床心理师则有1622人,其中1233人在医院服务,事实上心理师也很无奈,就像病患进行器官移植,背后还有其他无名英雄,因此对于这些人也要给予该有的报酬。他表示,今日召开协作会议后,健保署会整理各界意见,并在内部进行检讨,后续讨论后才会进入共同拟定会议的程序。假如能做好心理治疗,对病人来说,也可以减少后续疾病的成本。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