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在防治互花米草的扩张和危害,目前採分区治理,主要採取人工拔除、割除、机械挖除、火烧、覆盖和围堤淹水等6种方式。(金大提供)
金门在防治互花米草的扩张和危害,目前採分区治理,主要採取人工拔除、割除、机械挖除、火烧、覆盖和围堤淹水等6种方式。(金大提供)

有「溼地杀手」之称的互花米草盘据金门海岸,带来自然生态和海口淤积堵塞问题,县府建设处长陈祥麟在金大海洋与边境管理学系举办的「2021年海洋事务研讨会暨金门海洋论坛」中表示,未来可纳入公眾参与、导入社区自主管理和推动公民科学参与调查监测,以扩大防治效果。

互花米草,植株耐盐耐淹又抗风浪,根系可深入地下达60公分,种子更可随风浪传播,单一植株每年可以繁殖超过100株,密集生长的群体会减低水流,卡住泥沙及垃圾,导致滩地陆化,改变潮间带生物栖地,最终影响渔业资源。

金门在10余年前发现互花迷草入侵,近年已在各地海岸扩大版图,成为地方棘手问题之一。国立金门大学海洋与边境管理学系举办「2021年海洋事务研讨会暨金门海洋论坛」,特别邀请相关的政府官员、学者和专家,针对互花米草的分布、危害和防治进行研讨。

金大海边系教授暨人文社会学院院长高瑞新表示,互花米草原产于美洲大西洋岸与墨西哥湾的潮间带泥滩地,由于根系发达能抵抗风暴、具有盐腺可以排盐,还有通气的组织,被潮汐淹没时可以为根部供氧,生命力极为强悍,目前已经造成各国海岸线的生态危机。

金大海边系主任马祥佑也指出,近10年来,互花米草已成为金门最强势的入侵植物,多处沿岸皆可发现其分布,由于生长过于茂密,且快速扩张,对误入其中的鲎、螃蟹、鱼类,会造成无法脱困而死亡,对近海渔业资源、生态平衡也有严重的衝击。

农委会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研究员黄朝庆博士表示,互花米草的防治,应保持监控机制,一经发现要即刻根除。在防治上,应建立长期的监测机制,进行定点、定期监查与普调,同时要优先适时连根移除或花期移除花序,以避免其扩展,唯有持续不断的治理,才能控制其危害,进而改变当地的生态环境。

金门县政府建设处处长陈祥麟则指出,金门在防治互花米草的扩张和危害,目前採分区治理,主要採取人工拔除、割除、机械挖除、火烧、覆盖和围堤淹水等6种方式,其中以人工拔除配合机械挖除的成效较佳。未来可纳入公眾参与、导入社区自主管理和推动公民科学参与调查、监测,以达到更好的防治成效。

#互花米草 #金门 #参与 #防治 #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