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结合了自身拥有的基本欲望、透过生活获得的经验、在社会环境中受到的影响、以及身旁人们的期待,形成一个「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基准,这个就是「理想我」。但是,「理想我」一定会与「现实我」有差距(gap),差距越大对自己就产生越多的负面评价,不管别人怎么讚美,自己都不会感到满足,也无法认同自己。

如果无法达到令自己满意的位置,就觉得没有意义,因此也总是觉得「我不够好」,或是抱持「我可能会被抛弃」的想法,饱受折磨过活。这种为了战胜对自己存在感到的不安与恐惧,成为不断与他人竞争且总是要赢的好胜心。就算自己没有意识到竞争的心态,但是在自己所属的团体中如果落后的话,就会感到非常惶恐。

在竞争中渴望赢过对手的心情,有时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比对方更优秀。

因为对自己的评价是负面的,所以经常提前预测自己会失败,但又不想面对,于是为了保护自己,事先迴避可能会引发自卑感的问题,反倒藉由寻找他人的缺点并加以批判,来展现自己是对的,或是抢先证明自己的优越性,以免对方发现自己的弱点。

这种心理现象称之为「自我保护倾向」(safe guarding tendency),也就是说,一直认为自己必须是最优秀的想法,是源自于要保护自卑的自己所引发的自我保护倾向。总觉得要做到最棒的人,内心是不安的,他们为了要爬到自己期望的位置,并且要守住那个位置而终日惶惶不安,即便达成目标,也会因为没有其他目标而开始焦虑。这种想要保护自己的「安全欲望」对人类来说,很接近本能,就像是昆虫会改变自己身体的顏色,来适应周边的环境。

自我保护倾向会以很多型态出现,其中之一就是「犹豫」,当面对任何问题时,不会积极地解决问题,而是责怪他人或是责怪周边环境,这时候发脾气,很大的目的是为了将自己的挫折感或是羞耻心转嫁到对方身上。

或者,也有一种情况是认为预想的问题没有解决的可能,就事先放弃以「保持距离」来迴避。虽然保持距离十分重要,但是这里却反而将难以解决的问题往后推延,而过度沉浸在次要问题中。或者也会出现态度消极、只付出有限的努力,或是在没有完成事情的情况下,推延解决问题的状态。

佑寧的情况也是因为这种自我保护倾向很强烈,所以自动以竞争型态来启动防御机制。但是将他人当作竞争对象时,别人自然地会觉得佑寧不好相处,因为这样的人担心别人会无视自己,所以时常像一只刺猬一样竖起尖刺,当然没有人会想靠近。换作是我,也不会想接近那些竖起尖刺警戒防备的人啊!如果一直处于竖起尖刺的状态,也许有一天环顾四周时,会发现只剩下自己一人,留下来的只有无限的孤独与空虚。说不定佑寧现在的处境,再往下一步就会变成这样了。

(本文摘自《给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的你》/大好书屋)

【内容简介】只有接纳自我,才能在痛苦与疲惫不堪的瞬间,还能鼓起勇气继续向前走

打开FB与IG,滑了一轮充满美食、美景与美照的动态后,你是否常常感到一股莫名的低落感?

「跟别人比起来,我长得真丑」

「跟别人比起来,我好不勇敢」

「跟别人比起来,我一点成就也没有」

朋友与陌生人的生活样貌,在我们内心成了一把一把的尺,

不断地在各种情景下拿出来作对照,

我们把每天的生活都过成了「比较级」的人生,

吃饭是比较、工作是比较、伴侣是比较,

就连回忆,也成了比较⋯⋯

于是乎,当我们:

想换工作的时候 害怕会后悔也担心别人的眼光

能力被肯定的时候 担心下次会失误而战战兢兢

必须做决定的时候 烦恼做不出最好的选择而耽误时程

无法轻易认同自己的选择与表现,是因为我们总是不知不觉间在与他人比较!

进入社群媒体的时代,我们更轻易地观赏到他人的生活,却也更轻易地否定自己的人生。

本书作者朴豫眞长年以阿德勒心理学进行心理谘商,她观察到许多人因为与别人比较、与过去的自己比较,因而无法接受自我的原貌,用羞辱、责备、冷漠无情的态度对待自己,陷入自卑却又充满不甘心的痛苦中。

检查一下,这些纠结与惶恐,也是你的写照吗?

认为「一定要有一个很远大的目标」,才算是过着有意义的人生

常被「过去失败的经验」困住,迟迟无法迈出改变的第一步

明明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却总是跟别人比较,担心被对方超越

太在意他人的评价,渴望得到别人的讚美,否则无法认同自己

阿德勒说:「只有接纳自我,才能在痛苦与疲惫不堪的瞬间还能鼓起勇气继续向前走,使自己能够朝着目标中的人生前进而不会迷失方向。」生活的焦点是要为了与自己好好相处而努力,不应该放在「与他人比较」之上!

现在开始,停止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人生,

用阿德勒心理学化解工作、亲情、感情的困境

本书作者多年来用阿德勒心理学辅导眾多个案学习接纳自己、停止与他人比较,并从中建立自己的信心与新生活。

这本书即是以这些谘商实例为主轴,针对谘商者的处境提出19个克服自我价值感低落的心灵处方笺,引导读者把人生焦点从「与他人比较」转向「与自己好好相处」,化解生命中的种种困难。

★ 来自阿德勒心理学的处方笺:

・ 认同现在的「我」是我自己选择的

・ 只要充分体验自己做决定的过程,自信就会渐渐产生

・ 区分失误与失败,摆脱完美主义的陷阱

・ 对于自己无能为力的事物不要赋予意义

・ 不要执着在无法改变的部分,集中精神在可以改变的部分

・ 要善用的是「自卑感」,要摆脱的是「自卑情结」

・ 放下过去的经验,人是为了现在的目标而行动

【作者简介】朴豫眞

毕业于高丽大学与美国宝林格林州立大学,取得经营学硕士,之后在诚信女子大学取得经营学博士学位;并于加拿大多伦多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研究机构(Alfred Adler Institute)取得阿德勒心理谘商的资格证照。为传统阿德勒学派的韩国代表,于2008年设立韩国阿德勒,开始推广阿德勒心理学与相关教育;2012年获得世界个体心理学会认证,设立并营运韩国阿德勒心理学会,同时也培育阿德勒心理谘商与治疗专家。现为韩国加图立大学心理学研究所外聘教授。

【译者简介】梁如幸

新竹教育大学毕业,韩国首尔大学儿童家庭学系硕士毕业,移居韩国已逾十年,兼职译者。爱好动物,喜欢透过阅读与更宽广的世界相遇。

联络信箱:[email protected]

《给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的你》/大好书屋
《给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的你》/大好书屋
#自我保护倾向 #意义 #竞争 #位置 #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