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现在市场上的利率杀到血流成河,土建融虽然利率也在杀,但对银行而言,首先有担保品,再者利率至少1.8%起跳,比起很多企金放款利率低于1.5%,甚至已快要破1%的边缘而言,要追求银行获利的话,这块战场绝不能流失;金融圈高层也对此指出,更重要的是,土建融业务其后衍伸的是整批性分户贷款的大宗房贷业务,乃至于理财业务等商机,这也正是为何在台北市精华区的土建融业务利率最是杀破头,如今若只管公股银行的土建融业务成长,而不管民营银行,这位金融圈高层形容:「未来等于是公股银行,集体把房贷、理财等消金业务,拱手送给民营银行!」
事实上,从央行的统计数据即可发现,不少公股银行的土建融业务成长率低于平均成长率,这代表民营银行方面成长的更为显着,此时若只限缩公股银行而不管民营银行,更显得不公平;不少公股体系的从业人员私下感嘆,公股银行形同处于「又要马儿好,又不能吃草」的状态,每每被骂获利、ROA、ROE等指标不如民营银行,但事实上,公股又要肩负纾困牺牲利息收入,也不能拒收大额存款,现在连土建融或房贷业务的成长,碍于「政治氛围」都不能放手一搏而必须以「零成长」为目标自限,这样获利怎么会好?公股从业人员也只能自吞苦水。
倘若真的要从土建融的限作来着手,那么,除了财政部要求公股银行之外,金管会也必须要求其他的民营银行,否则,就有严重的管理漏洞和死角。而另一方面,土建融的限作令是否能发挥真正的成效?答案是未必,因为倘若限作土建融,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之下,利率势将被推高,利率被推高的结果,就是建商把多缴的利息「再灌到房价之上」,到头来倒楣的仍然是购屋者,更何况现在因为通膨预期,原本就已推高房价了,倘若建商再把利息灌到房价上,只怕情况更糟。
比起银行的融资,不分公股或民营银行的金融圈人士一致指出,地方政府加紧脚步、放大课徵「囤房税」的力道,才是真正有效;以各地方政府准备推出的囤房税版本来看,目前的囤房税标准仍太低,比起美国各州政府所推出的囤房税版本,可说「小巫见大巫」,一位金融圈高层则以自身实例指出,他的友人在美国的房子要移转给子女,但子女却因为持有之后要被课囤房税,负担太重而拒绝,这一方面台湾远远不及,比起真正可以立竿见影的政策工具被轻轻带过,而是仅下重手在土建融业务上,而且「管公不管民」,金融圈人士直言,只怕会引发更多后遗症。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