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纷扰,不少人的身心状态受衝击,也影响到职场工作表现。谘商心理师提醒,疫情期间的「不确定性」带来焦虑,职场上如果发现员工出现反常行为,例如不断抱怨、和人发生争执、逃避工作等,绝对不要指责「抗压性不足」,而是和员工一起正视焦虑,找出健康释放压力的方式。

国民健康署今(16日)举办「110年全国绩优健康职场与优良推动人员」表扬大会,今年主轴为「后疫情创造职场新生活」,彰显职场在面对疫情衝击时,透过劳工与雇主上下一心推动职场健康促进工作,进而营造出快乐的职场与健康的劳动力。今年共有73家企业参选,评选出30家绩优健康职场、3位优良推动人员获奖,以及6家健康职场入选奖。

卫福部主秘张雍敏表示,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员工要健康,企业才有竞争力;国健署民国96年起在全台设置3个健康职场中心,提供谘询和辅导服务,截至去年(2020)底共有2万4000多个职场通过健康职场认证。

谘商心理师林萃芬受邀分享「后疫情职场健康心对策」,她指出,疫情之下大家都共同经歷「不确定性」,当面临不可控的状况,就会产生忧郁、焦虑,甚至有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而失眠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只要开始睡不好,就需要留意。

林萃芬也提醒,企业除了要重视健康促进,也要提升辨识身心警讯的能力。但台湾的环境对于身心失常的辨识能力太低,如果发现员工变得不对劲,例如不断抱怨、与人发生争执、挑剔、专注力下降、逃避工作、工作表现异常等,都可能是心理健康的警讯。

有些职场管理者常以「抗压性不足」来指责员工,林萃芳强调,这是需要改正的观念;如果一个人觉察到自己有压力,不能去否定他是抗压力不足,更不能认为是能力不足、扛不住,因为压力不需要「对抗」,而是需要「释放」。她也呼吁职场管理者协助员工找到健康的舒压方式,避免压力过度积累之下,恐造成对自己或他人的危害。

#员工 #职场 #健康职场 #抗压性 #谘商心理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