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QE歷程上的重大事件,对美国经济和全球资金环境,都可能产生重大影响。」说话的,是瑞士信贷私人银行亚太区副主席陶冬,时间,是12月15日联准会利率决策会议后。
在这一场会议中,联准会主席鲍尔(Jerome Powell)做出了几项「关键决定」,看在陶冬眼中,这几项决定所代表的,是联准会「全方位」的政策转向。
「放弃了『通膨是暂时的』这一惯常的表述…;放弃了『等待完全就业后再升息』的思惟,预计明年加息3次…;调高了GDP、CPI在2022年的预测,下修了失业率的预测…;3月中结束购债计画。」针对句句声明措辞,陶冬一一盘点,并细细品味。
随后,在这篇题为《联储(联准会)全面转鹰》的专文中,陶冬写到:「所有的转身都是过去几周发生的,表明美国货币当局在退出2020年版QE、推进货币环境正常化的路上,已经不那么淡定了。」
大摩:两座大山将退场
财政、货币政策「完成阶段性任务」
「正常化」,这是展望2022年全球经济的首要「关键字」。
11月14日,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以下简称大摩)发布了年度经济展望报告,标题下的是:The Training Wheels Come Off,搭配的插图,是一个正在学骑自行车的小孩,以及被拆卸掉、散落在路旁草地上的两个「辅助轮」。
在大摩眼中,两个被拆掉的「辅助轮」,是过去两年支撑全球经济的两座「大山」,亦即史上未见、超量宽松的财政与货币政策;而那个缓步向前骑、试着慢慢抓到「平衡重心」的小孩,就宛如明年全球经济的缩影。
但,若进一步细究,会发现所谓的「回归常态」以及「加速正常化」,在全球不同的主要经济体中,又有各自不同的样貌…。这,就带出了展望2022年全球经济的第2个「关键字」:分歧。
迈向不同调的「温和復甦」之路
美国紧缩、中国放宽,日本、欧洲以不变应万变
「中国是一个特殊的故事。」这是大摩报告对中国来年经济的定调。特殊,因为有别于欧美等其他主要经济体在2022年的温和復甦,大摩指出,「我们已将中国2022年到2025年GDP平均年成长率预测,下调40个基点,至4.6%…。」
展望明年,陶冬认为,中国总经政策的主基调将往「宽松」的方向走,「美国是开始收,中国是开始放,至于日本和欧洲,可能是『以不变应万变』。」
整体看来,在「回归正常」的基调底下,主要经济体对于「拆掉辅助轮」的程度,又会因为各自面临的通膨与经济压力而有所不同,这些因素,像是袭向全球经济的意外阵风,随时可能让还在寻找平衡点的经济动能半途受挫。
四道阵风会减弱,抑或变暴风?
通膨衝击、变种病毒在侧,共伴效应将一触即发
第一道阵风,是通膨。
展望明年,高盛报告指出,全球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可能是供应链问题与劳工薪资快速上扬而导致的通膨上升。
与通膨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风险,是变种病毒。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统计,新冠肺炎变种病毒Omicron已在全球89国现踪,美国纽约州单日确诊病例新增超过2万人,创下去年3月疫情爆发以来的新高,英国、澳洲、韩国也因Omicron的入侵,确诊数不断创高。
回归「正常化」之路恐将遭遇的另一道阵风,是全球货币政策的分歧。
长期观察中国经济的台经院研究六所所长吴孟道指出,各国分歧的货币政策,不仅无法营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復甦的环境,甚至可能导致原已脆弱的经济再度出现衰退。
吴孟道强调,当前因疫情而起的市场资金泛滥问题,有可能会与货币政策分歧互相加乘,形成所谓的「共伴效应」。
展望2022年,「温和的復甦」将成为全球经济的主旋律,但这场以「走向正常化」为名的曲调,仍不时会出现些许「风险」讯号及杂音:失控的通膨、再起的疫情、全球分歧的货币政策,乃至快速降温的中国房市等,都可能让这场復甦乐章,在演奏中途「变了调」。
更多内容,请参阅最新一期《今周刊》(第1305期)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