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经济参考报》18日报导,「十三五」时期以来,儘管中国机器人产业已拥有完整产业链,但产、销、用环节仍存在一些卡点。例如部分核心零组件依赖进口、国产机器人市场开拓困难、中小企业「买不起」「不会用」等。专家建议,坚持机器人全产业链发展,加快解决技术积累不足、产业基础薄弱、高端供给缺乏等问题,推动「政产学研用」精准配合,综合施策形成机器人产、销、用「通路」,推动机器人产业迈向中高端。

据报导,在芜湖市埃夫特智慧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应用于不同行业的机器人可以根据家具形状调整喷涂轨迹;柔性焊接机器人能灵活移动,精准抵达焊缝。「得益于制造业『机器换人』需求旺盛以及『双碳』目标下新能源产业拉动,2021年公司机器人业务增长较快。」埃夫特公司有关负责人说,2021年仅在太阳能行业就卖出1000多台机器人。

近年来,工业机器人产业规模快速增长。据安徽省经济和资讯化厅装备工业处处长施力介绍,「十三五」期间,安徽省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达33%。2020年,安徽省工业机器人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380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9%,全年推广应用6100余台工业机器人。

根据大陆工业和资讯化部等15个部门印发的《「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画》,「十三五」以来,中国机器人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5%。2020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246台/万人,是全球平均水准的近2倍。

报导称,儘管创新引擎不断加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增强,但由于起步晚、基础弱,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仍然面临技术积累不足、高端供给缺乏、市场推广受阻等隐忧。

此外,国内机器人企业还面临市场推广困难,「卖不掉」「买不起」「不会用」等问题并存。「十几年来国产机器人的崛起衝击了外企的垄断地位,拉低了产品价格。但在价格相近时,国内企业会优先选用外企机器人产品,国内机器人企业的产品卖不掉。」资深从业者许建星说。

大陆国内机器人企业在与国外机器人企业竞争中处于劣势,主要表现在品牌弱势和技术积累弱势。许建星表示,一方面是「卖不掉」,另一方面,部分中小微企业却「买不起」工业机器人。首先是投资门槛高。其次是操作门槛高。甚至出现「买了机器人不会用」的现象。

埃夫特有关负责人建议,可以通过「政产学研用」配合以及海外技术并购,先解决工业机器人核心零组件「有没有」问题,再一步解决「优不优」问题。此外,建议扶持大陆国内核心零组件领域优质企业,实现重点突破。

罗涛说,当前大陆国产工业机器人市场占有率太低,仅靠自身力量很难壮大,建议有关部门出台政策,首先是鼓励企业特别是大型国企、上市公司使用国产机器人,发挥示范作用,给国产机器人技术积累的机会。其次,在扶持大陆国内机器人企业时要有针对性、系统性,不能唯规模论,而是要看企业的研发能力以及对于补链强链的作用,如此才能提高中国工业机器人整体市场竞争力。

#机器人 #机器人产业 #企业 #买不起 #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