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央视网评微信公号20日报导,近日陕西咸阳彬州的李某因为在村民的通知群里,提醒了一句:「打完疫苗不能直接做核酸,否则就是阳性,核酸后打疫苗不影响,切记切记!!!」结果,彬州警方将此定性为涉疫谣言案,认定李某的言论严重影响了疫苗接种工作,并依据大陆《治安管理处罚法》,对李某作出了罚款500元处罚决定,还在官方微博上晒出了李某某手拿「画押」过的认错书的照片。
在舆论的压力之下,彬州警方撤销此前涉疫谣言案处罚决定,「已向当事人赔礼道歉,退还罚款,并对相关责任人启动问责程式」。
报导称,其实,之前多地疾控部门已反復提示,接种新冠疫苗后,需要在48小时之后再进行核酸检测,李某某在群里的提醒根本没有说错什么,更谈不上谣言。
但令人遗憾的是,当地警方认定谣言时,不是以事实、科学作为依据,而是凭着某种「直觉」,觉得不那么「正能量」,就轻易定为「谣言」,继而做出严苛处罚。
报导强调,执法者应明白,在做出关乎公民个人尊严、法律公正性的行政处罚时,理当对所谓传言的真实性、当事人传播时的主观动机、客观社会危害性等做出全面调查后再「兴师问罪」。我们需要打击的是有社会危害性的谣言,而不是不让人说话。
报导认为,网路不是法外之地,但是动用警权,特别是开展刑事调查打击谣言的同时,也要对公民正常发言,乃至有争议的表达,留下空间,精准区别表达不严谨和蓄意造谣、情绪过激和恶意侮辱。
行使公权者当有敬畏之心:敬畏法律,敬畏民心,戒慎恐惧,谦卑自牧。对于有争议的表达,对刺耳的批评,公权机关不能第一反应就是「罚不罚」「抓不抓」,而应是:这个话「对不对」?老百姓的怨气打哪里来?「糙话」背后有没有不糙的道理?
报导强调,尤其在防控疫情的特殊期间,执法需要雷厉风行、果断处置,但也要防止反应过度,把民间正常的意见回馈、争议乃至科普当成谣言、寻衅滋事来处罚。
报导认为,这次,彬州警方能积极倾听网友的呼声,主动认错改正,向当事人赔礼道歉,并承诺启动问责程序,这体现了人民警察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报导提醒,问责不是应对舆论的公关技术,而是人民公安的人民性的本质要求: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问责就得真问责,做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问责一个、教育一片,积极消除这起「科普被当成谣言」的案件的负面影响,不能不疼不痒,雨过地皮湿,更不能是「缓兵之计」,成半拉子工程。唯有如此,才能跳出「问责不断、错误常犯」的怪圈。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