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在即,不少学生忙着赶寒假作业,或是为下学期的课业做预习。根据一篇去年5月发表的美国研究指出,12到17岁青少年的重度忧郁症发病率逐年上升;董氏基金会及专家皆建议,如能在开学时针对青少年进行「普筛」,可及早发现有忧郁倾向的青少年,及时提供协助可避免症状恶化、达到预防效果。

《美国医学会期刊网路版》(JAMA Network Open)2021年5月刊登的一篇研究指出,12至17岁青少年的重度忧郁症发病率,从2011年的8.3%增加到2016年的13%,其中仅有3分之1的青少年接受治疗。

该研究由美国预防医学工作小组进行,于2018至2020年间,将美国宾州14所学校、9至12年级共1万2909名青少年随机分配到两组,一组进行病人健康问卷(PHQ-9)的普遍筛检,另一组则进行学校的常规标靶筛检(targeted screening)。结果发现,与标靶筛检组相比,接受普遍筛检的青少年被识别出忧郁症状的机率高出5.9倍,被确认需要治疗的机率高出3.3倍,开始忧郁症治疗的机率高出2.1倍。

中华民国谘商心理师公会全国联合会常务理事胡延薇分享,上述研究显示忧郁症「普筛」可及早发现有忧郁倾向的青少年,运用或整合现有资源给予青少年及时协助,可避免忧郁症状恶化达到预防的效果。

青少年时期是人类发展阶段中的身心转型期,容易产生不同层面的适应问题。胡延薇指出,若学校能藉由忧郁症普筛,找出高关怀族群并及时给予协助,化被动为主动,在辅导工作上有积极的意义。

目前教育部也已积极推动校园高关怀群的普筛,通常在大一新生入学后实施,藉此达到忧郁与自杀的防治。董氏基金会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叶雅馨认为,台湾除了在大学进行,也应该要在高中实施,学校可以和地区的医疗资源结合,虽然医师进入高中校园不能直接开药,需要由家长陪同孩子就医,但此举有利于忧郁青少年的后续追踪治疗。

不过胡延薇提醒,即便施行普筛也是会有漏网之鱼,青少年也要建立「检视自身情绪」的习惯,并懂得适时纾压维持健康身心,会是更好的防范方法。叶雅馨也建议,学校除了进行忧郁症普筛,更要重视心理健康知识促进,老师和青少年要懂得辨识忧郁症,适时寻求协助才能够及时预防。

叶雅馨说明,成人忧郁症较常以典型忧郁症的形式呈现,像是情绪低落、常常想哭、没胃口、常常有负面想法等,而青少年忧郁症往往以非典型的形式呈现,主要可分成七种形态:1.身体出现很多小毛病、2.暴食/厌食、3.过度在意自己的身材、4.强迫性思考、5.恐慌、6.情绪起伏强烈、7.性格大变,父母较难觉察家中的青少年是处于叛逆还是忧郁,反倒是老师较容易从眾中发现差异,同侪也相对容易发现自己的朋友是否与以往不同。

#青少年 #忧郁症 #普筛 #进行 #忧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