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河流贯高雄市区,犹如高雄的母亲之河,经歷长时间污染整治、河岸规划修建后,绿意盎然已成为城市居民散步休憩的水岸,再透过科技光影妆点,让城市夜晚再次绽放迷人的光彩。

「梦迴青春 梦迴港都 梦迴思念的河」〜爱河 陈建玮

源于现今高雄仁武区八卦寮附近鱼池的「爱河」,1920年日治时期将打狗旧地名改为「高雄」,名称也从打狗川改为高雄川,更名为仁爱河,直到1992年才定名爱河这个浪漫的名字。除了名称因时代改变,功能也从最初接引曹公圳灌溉排水再变成工业运河,随后在歷任市府首长下整治修缮,更举办龙舟赛事和近年灯会展演,成为坐拥水岸绿地,洋溢艺术气息的乐活之河。爱河的变化彷佛是高雄转型的缩影,河川与城市之间情牵百年,诉说着高雄破蛹成蝶、不断蜕变与新生的故事,是高雄人成长的共同记忆,也见证了高雄这座城市的歷史风华。

沿岸景观如高雄歷史记事本

走一趟爱河的人文散步,就让我们从高雄歷史博物馆启程,东洋风斜屋顶搭配方正大气的砖楼,日式与西洋折衷的帝冠式样建筑,守护爱河畔已逾80年。博物馆前身为高雄市役所,是日本时代末期高雄最高行政机关,从过去高雄的老照片中,可以看到市役所与爱河热闹的样貌,「当时市民会来这里约会划船,还曾经在爱河举办过龙舟比赛。」《大港的女儿》作者、收集大量高雄文史资料的已故作家陈柔缙曾经这么说道。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馆过去为行政中心高雄市役所,现则为展示保存高雄铁道文化、旧城歷史、传统表演艺术、人权议题及眷村移民等议题的文史中心。(摄影/Carter)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馆过去为行政中心高雄市役所,现则为展示保存高雄铁道文化、旧城歷史、传统表演艺术、人权议题及眷村移民等议题的文史中心。(摄影/Carter)

当时因修筑高雄港需要,日本政府进行拓宽疏浚工程,爱河一时间成为漕运繁忙的工业运河,位于爱河旁的「中都唐荣砖窑厂」便可见证当时荣光。其前身是创建于1899年的鲛岛炼瓦工场,现在虽已人去楼空,但看看高耸的烟囱、隧道窑及日治时期砖造事务所等遗迹,仍保留着百年来砖窑歷史及高雄工业经济发展的轨迹。

中都唐荣砖窑厂是高雄第一座古蹟文化园区。(摄影/Carter)
中都唐荣砖窑厂是高雄第一座古蹟文化园区。(摄影/Carter)

成功整治变身成为亲水之河

时序进入民国,工业快速发展下却由于环保意识尚未萌芽而遭到严重污染,此后政府只能不断寻求整治之法,阻断污水流入并兴建污水处理厂,还在河岸广植绿荫,终于逐渐还给爱河自然洁净的样貌。由二个人工蓄洪湖东湖与西湖构成的「爱河之心」,是爱河从重度污染,蜕变为生态水域的里程碑,生态池内鱼虾生物栖息生长,夏夜还会听见蛙鸣,串联水域的心行陆桥,则成为自行车游爱河的人气路线。洁净的爱河成为居民散步运动的好去处,近年在爱河从事立式划桨、独木舟等亲水运动日益热门,水岸与市民生活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了。

爱河之心是由东湖与西湖构成,两湖中间以一座曲线的桥梁贯通,是爱河北段散步与骑自行车的热门去处。(摄影/Carter)
爱河之心是由东湖与西湖构成,两湖中间以一座曲线的桥梁贯通,是爱河北段散步与骑自行车的热门去处。(摄影/Carter)

咖啡飘香音乐流转 成为高雄左岸

顺应产业发展趋势,高雄从往昔的石化与制造业龙头,逐渐转型升级为南方科技智慧大城,而爱河也在时代潮流中翻转新样貌,不仅有光之塔等大型装置艺术点缀河岸,把爱河变得更时尚有创意,过去作为铁道运输的铁桥,功成身退后以行人及自行车共用的优美景观桥重新变身。2022年台湾灯会在爱河湾举办,更引进光环境的概念,以智慧网络控制灯光连结,点亮爱河沿岸与桥梁,让母亲之河入夜后,变成繁星点点的光之河,以科技渲染浪漫优美的环境氛围。

光之塔将高压铁塔改造为光影装置艺术,顺着螺旋型阶梯登上观景台,可以眺望爱河的美景。(摄影/Carter)
光之塔将高压铁塔改造为光影装置艺术,顺着螺旋型阶梯登上观景台,可以眺望爱河的美景。(摄影/Carter)

如茵绿树映照着粼粼水光,散步走在爱河岸,有一种与自然约会的浪漫情怀,歷史古蹟与前卫造型的装饰艺术共存,咖啡香与流转的音乐声沿着河岸流淌,今日爱河,让人宛如置身在南方的小塞纳河。经过百年翻转,爱河串联起高雄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不变的包容和温情,拥抱住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

本文作者:李瑰娴

《高雄画刊》2022/03
《高雄画刊》2022/03
#爱河 #高雄 #重修 #工业 #大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