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新冠长期症状」,是指发生在已确诊或可能被新冠病毒感染的人身上,通常在染疫后3个月内出现,时间持续至少2个月,有些人甚至长达4、5个月之久。
●4成新冠患者有新冠长期症状
根据统计,大约有4成比例的患者,在感染新冠肺炎后会有肌肉骨骼、心肺功能、神经、精神症状等方面的併发症,包括疲劳、脑雾、呼吸急促、焦虑和其他等症状,造成的功能平均下降约36%,生活品质下降更高达52%,以及减少工作产能等现象,常让患者感嘆生不如死。
台湾心肺復健医学会理事长、佳里奇美医院院长周伟倪指出,其实新冠长期症状是可以被治癒的,只要掌握治疗的黄金时间,復健必须越早介入越好,衰退的生理功能还是可以恢復得很理想。只是在罹患新冠肺炎急性初期时,多半是由胸腔科或感染科医师接手治疗,当他们努力将患者从鬼门关救回而康復之后,却还有漫长的復健之路得走,才能让患者全面恢復常态生活。
●急性后期之照护,以身体功能恢復为目标
周伟倪进一步说明,解隔离只是康復的第一步,急性之后期的照护格外重要。急性后期照护最好是以跨专业团队来提供协调性的服务,大致于患者病情稳定之后,在短期内达到个人化身体功能的恢復为目标;并且在有限的期间之内,以住院、日间照护、居家等不同模式,提供患者因疾病造成的各种功能障碍之专业服务,让患者医疗的可近性提高,并避免长期后遗症的产生。
健保署目前根据急性后期照顾的精神,推出「COVID-19染疫康復者门住诊整合医疗计划」,以专任的胸腔科或感染科为主责科别,并结合其他专科例如復健康与专业人员,提供新冠肺炎康復者后遗症之整合照护,开办之医院必须设整合门诊,以方便康復者接受会诊并兼顾就医隐私。
●新冠肺炎康復者,心肺耐力多半会下降
台中荣民总医院復健部主任程远扬表示,新冠肺炎康復者多半会有心肺功能衰退的状况,可能因肺部发炎引发后续的肺纤维化,因病毒侵犯心血管系统引发心臟功能受损,以及在住院期间因长期卧床而造成四肢肌力丧失和心肺耐力下降等症状。而且,即便是轻症患者,也常因疾病导致倦怠无力,大幅减少日常活动,提升了失能的风险。
值得关住的是,这些不适症状皆可透过復健科医师制定的治疗计画来改善,针对新冠肺炎染疫康復后的復健,会依据疾病严重度给予合适的復健项目。
以轻症患者来说,多半会以维持心肺耐力、避免失能为目标;而对于走路会喘及痰液很多的患者而言,就需要促进痰液的排除以及让患者能有效的呼吸;对于比较严重的插管患者,则应在疾病早期即开始于床上活动,以避免后续卧床恐发生的併发症。
●透过视讯APP,从住院期间就开始復健
臺北荣总復健医学部主任周正亮就分享,在住院负压隔离期间,復健团队透过视讯復健APP,及早让患者进行呼吸运动及肌力復健,以强化其心肺功能、避免长期住院造成活动力下降,而引起各种併发症。
患者能自主决定适合的运动时间,藉由AR正确声音口令,以及手机镜头看到动作的正确性,直接达到视觉与听觉的回馈;甚至在运动过程中,如有有任何疑问或不适状况,也可利用通讯软体回馈给医师或治疗师来进行调整,以便达到最理想的状态。
●出院回到家中,透过远距门诊復健
北医附医復健医学部主治医师林昀毅表示,他们医院则是将COVID-19患者全程復健医疗分为5个阶段,包括在ICU(加护病房)的重症復健、在专责隔离病房中的视讯復健,以及当患者解隔之后转到普通病房时可执行的床边復健、转入復健病房后的住院復健,最后则是出院之后在家中,仍然可以透过远距门诊+门诊復健来帮助恢復各项生理功能。
林昀毅就分享一位舞龙舞狮工作者的康復故事,患者在住院期间就开始透过復健计画治疗,从原先走没几步路就感觉喘、无力,因着医师准确的诊断治疗,加上患者努力执行復健,到出院后重拾舞龙舞狮教导者的工作,甚至能进行长时间的舞龙舞狮表演,这些都让林昀毅相当感动。
最后周伟倪建议,对于新冠肺炎康復者早期介入追踪,并给予高强度的復健,才能降低者的失能机率,避免进入长照阶段,不但能够节省医疗成本,更重要的是让患者恢復生活常态。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