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产中南美洲的小花蔓泽兰,目前已广泛侵入东南亚、中国大陆及太平洋岛屿,台湾最早在1986年于屏东发现,随后在各多县市发现,据统计,受害面积在2002年达到5万6848公顷,但在积极宣导防除下,2020年的危害面积已大幅降至4394公顷,但仍蔓延分布在全岛19个县市,受害地区仍以低海拔的山坡地、林班地、废耕地及管理不良的果园和槟榔园等为主。

农委会特生中心表示,台地区小花蔓泽兰引入年代及途径不明,最早的标本于1986年採自屏东县万峦。但随之在台湾南部、中部、花东及北部部分地区均可发现其危害,在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山坡地、废耕地、圳堤边坡、管理不良的果园及槟榔园等,都可见其踪迹。在行政院生物多样性推动方案「控制入侵种的威胁」中将其列为第一阶段优先防治之入侵种生物。

特生中心指出,对较大植株小花蔓泽兰即会往上攀附在林木的树冠上,藉以争取更多的阳光,不仅遮覆其他作物之生长,并造成降低原生植被多样性及环境生态稳定性危害。小花蔓泽兰开花结实量惊人,每平方公尺覆盖面积可产生17万粒种子,且种子具有冠毛,成熟时极易随风飞舞四处散播。另外其缠绕蔓性茎触地时即从茎节处长根发芽形成新植株。

特生中心建议,小花蔓泽兰防除最佳的防除观念是不分生长阶段随时清除,尤其春季是种子发芽的适期,更应加强清除其幼苗。否则就要把握时效,最慢在每年11月份开花结实前完成防除,以避免种子成熟大量散播蔓延;防治小花蔓泽兰时经切除或拔除后的蔓茎及头根部,应加以收集,不可散置地面。可用綑扎后置入可分解的黑色大塑胶袋中使其腐烂或挖坑加以掩埋,或是集中在水泥地或空地上晒乾后再予烧燬。

#小花蔓泽兰 #发现 #种子 #防除 #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