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传媒简秀枝专栏】风吹髮散、怀念威尼斯,创伤梦境、里奇欧尼宫台湾馆招手中⋯

又到了威尼斯双年展的季节,受到疫情影响,展延了一年,水都威尼斯的召唤又起。在台湾入境防疫管制依旧严格,今年只能留在台北神游,不过,非常怀念那风吹髮散,渡轮翶翔、波光潋灧的时光,踩着看不完的当代艺术大小展览。

友人徐宇很有默契,从海外传来几张旧照片,那是2019年我们同游威尼斯,参观吕克·图伊曼斯(Luc Tuymans)在威尼斯格拉西宫(Palazzo Grassi)举行的大型个展《肌肤》(La Pelle),

思绪彷佛回到从前。

至于今年「威尼斯国际美术双年展」台湾馆,还是在义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欧尼宫(Palazzo delle Prigioni, Venice, Italy)开展,主题是「不可能的梦」,展期自4月23日至11月27日,

北美馆长王俊杰将代表出席,成员包括国际策展人派崔克.佛洛雷斯(Patrick Flores)。他曾在行前记者会中表示,期待以「文献展示」及「公眾活动」,激发更多对话,由檔案中,召唤记忆,透过公眾活动的存在,展现国际集会平台功能。

所谓「不可能的梦」,「不可能」意指「尚未成为可能」,是对现况的描述以及对未来更美好事物、人与世界的希望,作为对台湾馆参展以来的歷程回顾与展望的注解。

梦,则是使时间和空间牵萦缠绕的容器、停驻站与幻影。梦创造了许多路径,从现实到幻境、从意识状态到无意识界域,并任想像力遨游;与此同时,梦也具体呈现了恐惧,重访痛苦和焦虑,并重复着来由混乱的种种叙事。

这个展览,如同源自创伤的梦境,以及在不同疆域间穿梭游走的身体与心灵,是一项引动记忆与对话的计画。

台湾馆于1995年首次参展威尼斯双年展,至今已于义大利普里奇欧尼宫,已经举办了13届,不管是最初(1995年)以国家馆之姿参展、或者随后受到政治打压,而改以平行展代之,至今已经27年,我们不亢不卑,持续以不同型态的展览与国际艺坛对话。

今(2022)年在疫情持续中举行,以「不可能的梦」,细说从头,回顾与反思,歷年来台湾如何在逆境中,埋首艺术实践,同时,藉由直面歷史、社会和日常迫切议题的多元当代艺术,再现台湾的文化脉络与观点。

「不可能的梦」以「文献展示」和「国际论坛」两条轴线引动记忆与对话、创造论述和感知的相互交流,藉此从当前危机的限制,指向努力实现将来未到的可能性。

「文献展示」系由北美馆策划,展出1995至2019年台湾馆的檔案与作品回顾,包含数件曾参展之作品,旨在建构一个待被重新启动的记忆空间,以各届展览主题论述、展场影像、视觉与文宣设计、纪录影片,与幕后筹备相关资料之多元呈现,反思歷年台湾馆如何藉由直面歷史、社会和日常迫切议题的多元当代艺术,于国际艺术盛会再现臺湾之文化脉络与观点。数件曾参展之作品,包含姚瑞中《本土占领行动》、崔广宇《系统生活捷径系列-表皮生活圈》、汤皇珍《我去旅行V / 一张风景明信片》、蔡明亮《是梦》、陈界仁《帝国边界》、张乾琦《中国城》(部分)、谢德庆《跳》则以活檔案之姿错时回返,扰动被归檔的歷史。

「公眾活动」包含5场国际论坛。「国际论坛」将由总召集人佛洛雷斯,以及资深策展人徐文瑞、国立高雄师范大学跨领域艺术研究所副教授吴玛悧担任各场次主持人,邀请国内外学者、艺术家一同参与,企图以论坛为方法,从各个面向重新思考威尼斯双年展中的台湾馆,也回应当今世界的关键议题,鼓励观点共存、解放已然固化的知识,并导向开放性结局。

今年台湾馆论坛,切入的主题,包括:

一、是什么构成了国家馆?国家馆又产生什么?探讨台湾馆的起源与转变。

二、时间、身体、科技,深掘身体能动性与时间、科技中介之关系。

三、歷史生态学」细究自然与人文歷史之间的紧密交织。

四、他人的自由/他种自由」则讨论人们面对自由、暴力、抗争等紧迫政治议题时的分歧与凝聚。

作者为典藏杂志社社长

照片来源:作者脸书截图。

●更多文章见作者脸书,经授权刊载。

●专栏文章,不代表i-Media 爱传媒立场。

#台湾馆 #威尼斯 #参展 #展览 #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