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长柯文哲选前高喊抢救内湖交通,上任7年半却依旧无解,整体道路壅塞度程度更是越发严重,2016年至2021年间,北市34条主要干道的壅塞指数成长1.1倍,议员抨击市府过度消极,拿不出改善方案。对此,北市交通局坦言,北市车流量逐年提升,道路面积却成长,才是造成塞车主因。
王浩指出,据交通局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北市34条主要干道尖峰时段的整体壅塞度约0.46,2021年数据上升至0.54,较6年前增长1.1倍,若以路段细分更为明显,其中新生高架桥北向壅塞度直线成长2.6倍居冠,新生高架桥南向以2.4倍位居第二,洲美快速道路南向则已成长2.14倍排行第三。
交通局每年也针对34条主要干道进行道路服务水准评比,并依「平均旅行速率」分为A到F等级,其中A是最佳服务水准、F则是最差,王浩指出,2015年春季,北市仅有洲美快速道路北向上午尖峰、水源快速道路北向的下午尖峰被评为最差,成绩尚可接受。
王浩批评,岂料到了2021年,落入F级的路段已增加至7条,其中恶化最严重的为洲美快速道路与环东堤顶大道,不分南北向或上下午尖峰时段皆为F级。若以道路速限70公里的快速道路来看,F级意味着行驶于该路段的车辆平均时速低于25公里,几乎动弹不得。
对此,交通局坦言,近年来北市流动人口多,在道路面积未增加,车流却直线上升的情况下,需求大于供给,自然会出现塞车的情况。市府已成立「交通瓶颈改善专案小组」,搜集民眾和警方的建议纳入未来改善方向,期能跳脱公部门盲点。
交工处规画科长谢霖霆指出,目前主要透过时段禁停或号志秒数调整,改善瓶颈道路通行品质,但在车流量未减少、道路容量未提高的前提下,这种改善只是微调,若市民能多搭大眾运输,降低私人运具使用,才有机会减低道路车流量,做根本改善。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