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长对于要居家照护确诊儿童感到紧张,小儿科医师建议,每天3次定时监测体温、进食量、尿量和活力4项,可即时发现病情变化,也利于医师诊疗,但不建议自行备药给小朋友吃。

国内疫情持续,不少家长须居家照护确诊儿童。高雄医学大学附设中和纪念医院小儿感染科主任李敏生今天出席高雄市政府COVID-19(2019冠状病毒疾病)防疫记者会表示,小朋友染疫多为轻症、无症状,但是因为小朋友发烧症状明显,容易让家长紧张。

李敏生日前已在高雄市防疫记者会上说明,儿童轻症居家照护有体温、每分钟呼吸次数,观察活力状态、一天的进食量与尿量、呼吸时有无胸凹、唇色与肤色、肢体是否冰冷等7大观察重点。今天他再建议家长,可以着重观察前4项,并且在每天固定时间纪录,最能发现儿童病情变化。

儿童发烧情况怎么判定是否严重,李敏生说明,发烧的定义是中心体温大于摄氏38度,因耳温较接近中心体温,会以耳温38度当发烧,腋温则是37度以上视为发烧。如果吃退烧药后体温有降到38度以下,就算有效,可以不用紧张,但如果持续48小时发烧38度以上,或有烧到39度以上,就要立即连络专责医师。

呼吸次数部分,李敏生说,要在没有发烧、不是跑跑跳跳,安静休息一段时间的情况下测量,如果有呼吸比较快、胸闷、喘、呼吸不顺,就需要就医。

家长也要观察孩子的活力状态,李敏生说明,可以分为1到10分,10分是非常非常好,跟平常一样。尤其要在退烧的时候注意,如果退烧了活动力状态还是不好,有眼神呆滞等状况,就需要就医。

另外,儿童有神经症状的时候,也是需要就医的情形。例如有持续头痛、呕吐,就表示中枢神经可能受到侵犯,通常伴随没有发烧却躁动不安、眼神呆滞,或有持续昏睡、颈部僵硬、肢体麻痹等表现,就代表可能需要就医。

纪录进食量和尿量,李敏生解释,是要评估小朋友是否脱水。通常脱水的表现是小便变少、口腔黏膜乾燥、体重下降,或一直想要喝水、口渴;如果吃了退烧药效果不好,也可能是因为脱水导致排汗、散热能力下降。

如果有轻微脱水状况,家长要赶快补充水分、提供流质的饮食,但是补充后还有12小时以上没有进食、解尿,通常还伴随精神活动力不好,就需要就医。或是如果有持续呕吐、腹痛影响进食,也需要送医。

李敏生提供照顾日志参考表格,可以每天早、中、晚定时纪录,不仅家长可以清楚掌握孩子的状况,比较踏实,而且如果孩子需要就医,医师也可以比较快速掌握孩子的状况。

至于有家长想要自行储备居家照顾药物,李敏生提醒,自己用药可能无法对症下药,也有可能会增加不必要的副作用、甚至耽误治疗的时间。建议有自己用药的家长一定要注意警讯徵象,更希望家长利用就医网络,让小朋友就医,受到最好的照顾。

#李敏生 #就医 #家长 #确诊儿童 #进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