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稳定百香果产量及品质并改善植株病害管理问题,农委会台中区农业改良场新近研究显示,百香果採2公尺间距之疏植栽培,与惯行之1公尺间距密植栽培相比,非但可稳定甜度等品质,且可提高20%单位面积产量,并可降低30%的化学药剂用量。
台中农改场说明,百香果为中部地区重要经济果树,全台种植面积达900公顷,臺中场辖区中彰投三县即达700公顷。农民为提高百香果产量,惯行增加种植密度,又因产地集中且多为露天栽培,遇夏季降雨、高温多湿且通风不良,常衍生病虫害问题,果实易感染疫病造成落果,导致果实产量及品质下降。
台中农改场经以百香果主要种植品种「台农1号」试验,研究结果显示,适当将栽培株距由1公尺调整为2公尺,可使产量提高20%且果实品质稳定,同时可减少化学药剂使用量达30%。
研究人员昌佳致指出,前述不论惯行密植或疏植栽培,平均果重达80公克,糖度均可达19°Brix,其中疏植栽培百香果总产量为密植栽培1.2倍,且疏植栽培可显着降低疫病罹染风险。
台中农改场再次说明,露天栽培之百香果园如能适当降低栽植密度,不但可增加果园通风度及透光度,亦得减少人力管理、施药及苗木投入之成本,达到稳定百香果产量与品质的目标,更可有效减少病虫害之发生及蔓延,符合农药减量的政策目标与食品安全规范,提升百香果栽培韧性及产业竞争力。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