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原来每个女孩都不简单。」
这回《光华》请读者们「看过来」,我们访问的两个女孩真的「都不简单」。要打破亘古以来的月经迷思,林念慈在尼泊尔创立「棉乐悦事工坊」,推动环保正向经期运动,2017年入选英国广播电台全球百大影响力女性(BBC 100 Women)。林薇成立社团法人「全球小红帽协会」(简称「小红帽」),关注包括月经贫穷、月经不平等、月经污名化等议题,更是台湾首位英国「黛安娜人道主义奖」得主。
棉乐悦事‧林念慈
与林念慈约好在她老家採访,位在桃园市区的独栋透天厝,是她长大的地方,一楼是父亲昔日的中医诊所,如今改建成「本立自然良品」疗癒空间。
煮好一壶茶,点上蜡烛,说话轻柔缓慢的林念慈缓缓地说起她「遇见自己」的故事。
菩提树下的月经谈话
2013年底,林念慈在尼泊尔,成立「棉乐悦事工坊」(Dharti Mata Sustainable Workshop,Dhartimata来自梵文「大地母亲」),开始生产天然、有机的布卫生棉,这是她首次的海外创业,但故事的缘起要从在尼泊尔菩提树下的一场月经谈话说起。
29岁那年,林念慈离开工作七年的非营利组织,这份从大学毕业后即加入的国际志工组织,开启了她对世界的好奇与认识;但是工作在不同的专案和地区移转,「我的年龄到了想要做比较深入、自己有兴趣的议题。」林念慈说。
2009年,林念慈第一次到访尼泊尔。在各地的工作中,她总是听着当地男性、社工人员说着地方的需求,「但是,我很想要知道女人的声音在哪里?或者女人的意见是什么?」于是她央求村长找了在地的女大生来聊一聊。那天在菩提树下,林念慈问起:「在生活上有遇到什么困难吗?」大家集体抱怨起月经期间的不适与诸多禁忌,「当下我很震惊,可以说是一种文化衝击,另外一方面也很愤怒,为什么女人会被这样对待?」
正向月经运动
了解当地妇女的需求,林念慈利用每回到尼泊尔的时间,推动妇女卫教课程,并推广永续环保的布卫生棉,每每获得热烈反应。但曾有妇人跟她说:「布卫生棉对她们而言并不是新的东西,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我们在哪里可以买到?」林念慈看见了市场的需求,也成为她创业的动力。
2013年,林念慈买了两台传统脚踏式缝纫机,以先前熟识的Hasera朴门农场为基地,盖了工作室,募集了在地的妇女,开始生产天然、有机、环保的布卫生棉。工坊同时为在地妇女提供就业机会,形似村里的微型经济体,一起推广永续生活、女性赋权。
棉乐悦事只採用在地的原物料,生产布卫生棉,让当地妇女可以消费得起环保又永续的生理用品,工作坊的成员也成了教育者,向外推动正向月经教育。林念慈更透过与NGO、INGO的合作,将布卫生棉和女性月经教育一起推广到更偏远的喜马拉雅山区。
在尼泊尔推动这些事工并非易事,但就是机缘到来,让她一步步实践心中的愿望。林念慈说起「修行中的女性月经教育计画(Women in Sadhana project),曾经大群人马跋山涉水到了深山的女尼寺院,前期已交涉完成,却碰到修行闭关期,团队连门都进不去,这样怎么沟通呢?只能隔着一道铁门,靠着一位传话人,问一句,传一句,答一句,「你可以感受到隔着那个铁门背后的骚动,很渴望想要知道更多的情绪。」那是让林念慈感受最深入的一次田野调查,「尼泊尔会让你去学习,随时要因应当时的环境条件去转念,转一个方法做事情。」
走往身体的朝圣
2020年初的全球疫情紧绷,尼泊尔无预警的封城长达半年,工坊被迫歇业。2020年9月,林念慈回到台湾,她把多年的积累写下来,完成《女,走往身体的朝圣》一书。这本书用六个篇章,写她的创业、写她在海外的经歷、写她的尼泊尔行脚、写她的世界旅程,写她的生命根源,更贴切地说,这是一趟「遇见自己」的过程。
身为女性,月经从青春期开始造访到更年期结束,伴随着女性的生命长达数十年之久,但却鲜少女性能与之和平共处。林念慈的欧美朋友,有人採用了避孕措施,造成经期混乱;在各文化中,月经的污名、禁忌,更像是无形的牢笼,囚禁女人的身心。「我一直都跟我的月经处不好,从小就这样,直到创业之后花很多时间重新去认识,重新去修復这个关系,用另外一种方式来对待自己的身体。」
林念慈说起还在NGO当上班族时,身处于多是阳性力量主导的体制下,工作有个制式的样态,女性总要不断的努力,不断的追求,要证明自己也可以做得很好,总是陷入很疲累的过程;但是尼泊尔教导她,如何「不执着」,随时见机行事,她举例当遇到问题没办法解决时,尼泊尔人会说:「Kai gar ni Kai gar ni,意思是what to do, what to do , nothing to do.」之后大家就是喝茶、放松了。工坊的妇女向她展现如何在忙碌的农作、家人、工作之中,还不错过享受每个节气庆典,「在尼泊尔的生活是与工作交织,与自然合拍的韵律中。」
多年来,林念慈透过不断的生命探索,经歷各个国度的取经,再向内探索自己身体,走上了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道路。她理解到月经其实是上天给女人的恩赐,每月一次透过月事让身体进行新陈代谢,让自己进入僻静又回到重生的循环,女人要跟身体一起合作,跟月经好好相处,才能让月事变「悦事」。
「女性的身体是跟着大自然一起律动的,如果带着这样的觉知去做你该做的事情,那其实是非常有力量的,同时也是一个不费力的状态。」林念慈说。一如2017年,林念慈入选英国广播电台全球百大影响力女性,得到这个奖,林念慈超意外的,但她说:「我们只是每天在工坊缝制布卫生棉,或是去到很多地方演讲,它就自己产生效益,自己产生涟漪,慢慢累积出影响力。」与其耗尽心力成为别人眼中的样子,不如好好专注自身,成为自己的样子,「因为做回自己,是最不费力的事情。」也一如她的得奖感言写道:「顺应心流,妳将化不可能为可能。」
小红帽‧林薇
与说话徐徐缓缓的林念慈不同,小红帽创办人林薇一开口就如急行军的语速,估测一分钟至少320个字。
被噤语的月经经验
不离本题的,我们问起林薇怎么开始关注月经议题,「就是从13、14岁,月经来到我的生命当中开始。」林薇说得理所当然。初经来时,原本开明大方的妈妈说起月经却变得支支吾吾,林薇问了老师,问了朋友,问了阿嬷,大家都要她别大声说、别在公共场合说,「那时候就觉得心里有一根刺卡着,想把它解开,从那时候就踏上月经倡议的路。」
成立小红帽协会后,团队四处摆摊宣传,曾经遇到在远处观察许久的阿嬷,最后靠近摊位「规劝」她们别在大庭广眾下说「月经」这种事情,最后却聊起自己的「月经」经验,越说越起劲。这次的机缘开启了小红帽「阿妈ê月」专案,去访谈台湾女性的月事经验。「台湾其实非常少这样子的纪录,阿嬷的时代怎么处理她们的月事,那就像台湾的歷史,没有人去记录它,就好似缺少了一块拼图。」而从这些访谈中可以发现共同的时代记忆,也了解其实每个人的月经经验都是独特的。「说出来就是一种纪录,记录下来的动作,就让这个经验变成值得被记录,值得被讨论。」林薇说。
倡议以「月经」为名的运动
意识到不是一个人可以去翻转,必须要很多人在生活中一起去实践,林薇萌生了用一个组织的力量来做,在2019年成立了「全球小红帽协会」。
小红帽的工作分为三块:教育、倡议和社福。
月经教育虽然已经列入108课纲,但是落实与否是个大问号,为此小红帽们自己制作教案、教材、教具,她们深入全台90多间学校里,亲自走进国小、国中、高中、大学,成为现场的教学者,也了解一线老师教学上的困境。而且月经教育不只是生理知识的传授,更含括性别教育、情感教育、国际议题等,能够进行跨领域的讨论。
倡议则是针对月经衍生的各种议题进行讨论:比如说「月经污名」,月经是难以启齿的,总是用「大姨妈」、「那个」来代称;比如说「月经不平等」,当社会为了整体公共卫生的提升,提供生理用品是否也与提供卫生纸同等重要;又比如说「月经迷思」,女性在经期时不能进庙拜拜;或者生理期时吃冰,会被纠举,彷佛所有人都可决定女性的身体,指点女性的日常行为;这些幽微的面向都是小红帽希望提出来跟社会正面对决,引起讨论。
另外则是国际关注的「月经贫穷」议题,「很多人不理解月经贫穷是什么,很多人不相信月经的贫穷存在。」林薇说。月经贫穷是指因为经济困难,没办法负担足够的生理用品,进而对生活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林薇曾在荷兰、坦尚尼亚、赖索托近身发现「月经贫穷」的存在,那在台湾应该也可能被隐在暗处未被发现。为此小红帽们挨家挨户去拜访各个社福机构,希望社工们服务个案时,多提问一句,是否遭遇月经贫穷的问题。结果一通通电话,一位一位的个案被转介进来,目前小红帽每个月服务国内至少550位18岁以下的青少女,提供她们「个人化」的生理用品。
「其实月经贫穷最严重的问题是孩子心理上的焦虑」,因为生理用品的拮据,让她们连使用一片卫生棉都有愧疚感。小红帽提供个人化的生理用品,并藉由社工长期的调查追踪状况,了解月经贫穷的状况是否改善。提供个人化生理用品势必增加社福人员额外的工作,但林薇坚持,她解释:「我想让孩子们知道她是有选择的,虽然处在贫穷的状态,但只要有人陪伴,就能让孩子相信,她是有力量,可以为自己改变现况。」
获选「黛安娜人道奖」
林薇在公开场合说过很多次了,「小红帽这个组织,我们从创业的第一天就走在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上。」她希望哪一天这个社会不用小红帽再登高疾呼,请大家关注月经议题,「就让这件事情被写进歷史课本,成为台湾过往的记忆,而不是现在我们要面对的事情。」
小红帽的努力在短短三年间,获得成效,更在2021年得到英国「黛安娜人道奖」的肯定。得到这项荣誉,林薇形容是「惊吓的感动」,「即便我们是在台湾,使用的语言是中文,但是这样的行动也能被世界看见。」
去到英国领奖,林薇收到许多国际朋友的称讚,有人告诉她,小红帽三年做到的事情,其他国家要花上十年的时间,小红帽的成功是很棒的案例研究,想把小红帽的故事写入教科书。林薇转述她得到的回馈,但是她补上解释,「这是因为我们的社会非常愿意一起去相信一件事情,或是一起来协力做一件事情,才能达成的。所以是我们背后好几万支持的朋友,才有可能推动起来。」
台湾有很多的行动与理念可以让世界看见,让拥有相同理念的人愿意来认识台湾,与我们交朋友,从这两位女孩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未来的道路。
本文作者:邓慧纯
(本文摘自《台湾光华2022.5》)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