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保署表示,喜欢在海岸开阔砂砾地筑巢的保育类小燕鸥,近期发现多处繁殖地遭野狗入侵、人为干扰,甚至疑遭车辆辗压,提醒到海岸活动务必留心、切勿骚扰或伤害,以免触法。

海保署今天发布新闻稿指出,小燕鸥是台湾最小的鸥科鸟类,也是法定海洋保育类野生动物。在台湾终年可见,常单独或结群在海岸、河口、沼泽、鱼塭及盐田等湿地环境活动。每年4到7月是繁殖季,偏好在海岸开阔的砂砾地筑巢,每巢会有1到3枚卵,由雌雄鸟轮流孵卵及育雏。

根据「台湾野鸟手绘图鑑」资料,小燕鸥多选择与蛋壳顏色相近环境,简单于地面做个浅坑、略铺细石或贝壳为巢,有时也会选择在裸露的植被沙地上筑巢。

 台湾最小的鸥科鸟类小燕鸥,每年4到7月是繁殖季,偏好在海岸开阔的砂砾地筑巢,多选择与蛋壳顏色相近环境,简单于地面做个浅坑、略铺细石或贝壳为巢。(图/ 中央社)
台湾最小的鸥科鸟类小燕鸥,每年4到7月是繁殖季,偏好在海岸开阔的砂砾地筑巢,多选择与蛋壳顏色相近环境,简单于地面做个浅坑、略铺细石或贝壳为巢。(图/ 中央社)

为监测小燕鸥族群趋势,海保署去年起与台湾大学团队及各地鸟会志工合作进行全台小燕鸥的繁殖族群调查。发现除过去熟知的宜兰、彰化与嘉义有繁殖族群外,也首度在花莲溪出海口、嘉义布袋湿地公园、考潭滞洪池、苗栗后龙西湖溪出海口等地,记录到繁殖活动。

去年调查总计观察到约2250巢,其中在花莲溪出海口、嘉义新塭滞洪池、布袋湿地公园与桃园竹围渔港4处更各有逾100个巢。

海保署指出,各地鸟会志工在监测过程中也发现多处繁殖地有野狗入侵、人为干扰情形,甚至有巢蛋疑似遭人为蓄意破坏,或有车辆辗过巢位的痕迹,影响小燕鸥繁殖成功率。

海保署提醒,小燕鸥为海洋保育类野生动物,依据野生动物保育法规定,不得任意骚扰、猎捕、宰杀或为其它利用,违者恐将面临对应刑责。请民眾近期进行净滩、垂钓或从事其它海岸活动时,务必多加小心留意,切勿骚扰或伤害保育类小燕鸥家族,以免触法。

海保署表示,若发现疑似违法行为,也请协助完整搜证,向所在地海洋保育主管机关检举,大家一起守护可爱的小燕鸥家族,让可爱的小燕鸥宝宝可以安心成长,守护海洋生物资源。(编辑:戴光育)1110528

#小燕鸥 #海保署 #筑巢 #触法 #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