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时钟掌控人体内部与外部环境的连结,而光照是身体知道外在变化最重要的线索,已经有许多研究证实生理时钟与健康有关,除了睡眠,血糖也是。

当光线照到眼球,会刺激视交叉上核和下视丘,把外界的明暗变化传到身体各部位,这时候生理时钟会开始协调各器官运作,每个细胞也会开始依照视交叉上核和下视丘传来的信号开始工作。由此可知,光照对身体运作非常重要。

●光线改变内分泌 导致血糖和代谢率改变

为了瞭解光线对内分泌的影响,有研究团队进行了实验。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医学中心(Maastricht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的研究团队找了14个受试者,分成两组光照环境:

.正常日光节律组:早上8点至傍晚6点都有充足的光线,6点后则光线变昏暗。

.异常日光节律组:早上8点至傍晚6点为灯光昏暗,6点后则光线充足。

两者都从晚间11点至隔天早上7点维持灯光全暗的状态,且饮食和运动都一样。这样设计,前者仿照古代人晚间没有灯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后者则模拟现代人白天都在室内光线相对不足、晚上则灯火通明的状况。结果发现,除了已知晚上灯火通明会使褪黑激素分泌受到抑制、进而影响睡眠外,另外还发现:

1.正常日光节律组在晚餐前的血糖较低,但晚餐后血糖较高;

2.正常日光节律组睡眠时的基础代谢率较高;

3.正常日光组的早餐后三酸甘油酯比较高;

4.正常日光组的褪黑激素分泌较多,能帮助受试者入睡。

结果可知,正常日光组的餐前血糖好,且有较高的基础代谢能消耗热量,整体而言对健康有益处,不过团队无法解释为何正常日光组的饭后血糖和三酸甘油酯比较高。该研究刊登在《糖尿病学(Diabetologia)》中。

类似的研究,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研究团队也发现,晚上开着小灯睡觉,即使已经睡着,大脑还是会感知有光线,神经传导会持续亢奋,升高血糖和心律。

该研究作者,西北大学睡眠医学主席徐教授(Phyllis Zee)提醒:「如果一定要开灯睡,灯光尽量昏暗,且要靠近地面或至少不要对着头部照;红或橘色灯较不会刺激大脑,白色或蓝色灯则会。」

●光照跟健康息息相关 正常作息有助维持血糖

日光是使身体各器官运作规律的关键之一,林口长庚纪念医院家医科副主任庄海华指出,研究已证实光照与新陈代谢、胰岛素抗性、肥胖有关,例如光线会影响身体进食与空腹的节律、休息与清醒的时间,所以熬夜的人很可能会吃进过多食物。

庄海华指出,相较于餐后血糖代表的是短期、当天饮食造成的血糖及胰岛细胞的功能,餐前血糖则是长期血糖的稳定度,若餐前血糖出现问题表示胰岛细胞功能已经相当差了。

此外生理时钟更对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孩童成长和行为有密切关系,但由于现代生活,夜间也通火通明,导致生理时钟紊乱,进而产生各种健康问题。

「除了位于下视丘的中央生理时钟,身体每一个细胞都有自己的生理时钟,身体既要统一号令,又要让每个细胞都能按照自己的步调运作,当中的运作的机制很复杂。」也由于运作机制复杂,因此研究发现许多未解的现象,「现在医学对生理时钟的研究还很初步,2017年美国科学家罗斯巴赫(Michael Rosbash)等人才以生理时钟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相较其他医学领域,生理时钟还很『年轻』,」庄海华说。

●日照影响血糖但程度未知 血糖控制仍靠这2件事

大量研究已证实规律的日照作息与内分泌和血糖有关,那这项做法是否可以成为有血糖问题或糖尿病人的生活保健呢?

新陈代谢科医师蔡明劼指出,规律光照可以降低血糖,但效果还没有定论,若以本篇研究结果来看,规律日照组的饭前血糖只少了2mmol、效果不明显,所以目前控制血糖仍靠「药物」和「运动」,「但规律作息还是很重要,因为作息不正常会提高糖尿病的风险,」蔡明劼也说,如果量化研究发现规律日照对血糖能有更大的改善,相信未来会列入糖尿病的卫教中。

庄海华也同意这个说法。她指出,规律光照是「加分题」,且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规律光照,因此还是要做到药物、饮食、运动等「基本题」,才能有效控制血糖。

文章来源:本文由《康健杂志》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点此查看原始文章
#康健杂志 #光照 #血糖 #生理时钟 #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