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政策变化莫测,产险业苦吞「变化球」,保险从集合眾人保费偿付少数人的保障机制,成了几乎人人有奖的「保单乐透」。面对层出不穷的理赔争议,专家分析,保单条款是否有清楚载明保险公司原先设定的风险考量框架,恐是业者要从「百亿理赔课」学会教训的重要课题。

从清零走向共存,全国确诊率已逼近1成,政府防疫政策更持续变化,从过往PCR检验确诊,全面转为快筛阳性视同确诊,对产险业而言,政策的不确定性大幅提高理赔审查难度。

事实上,对于快筛阳性视同确诊政策,保险业界的确存有顾虑,因为快筛阳性是自主行为且有误测风险,医生远距视讯诊疗也远超乎原先想像,若有民眾一人测出多根快筛棒分给眾人使用,保险公司难以进行查证,理赔黑数难免会扩大。由于疑虑甚深,业界先前一度表态,坚持以PCR检测结果为准。

面对理赔黑数争议,前金管会保险局人寿保险商品审查委员、保险法专家刘北元直言,「防疫保单商品条款设计并不够周全」。

放眼全世界,防疫政策的确会一直持续变化,台湾在去年疫情严峻时期,也发生过实施三级警戒等调整措施,刘北元指出,若保险公司认为在政府特定政策框架下才是公司愿意理赔的情况,就应放进保单条款,当情势出现变化,就可以不予理赔。

刘北元举例,业者认为确诊理想模式是民眾快筛阳性后,再经PCR检验也呈现阳性,才会认定确诊,但保单条款大部分均参考医疗险架构,仅载明「经医院医生诊断确诊」,只字未提PCR。

「保险公司应思考,你设计保单时理想的政府防疫政策是什么?若有原本预期的政策框架,你有没有揭露在条款上?」刘北元进一步指出,保险契约是定型化契约,消费者在买保单时,唯一能看见的就是保单条款,「若保险公司条款未载明,事后却主张不赔,消费者权益何在?」

根据金融消费评议中心统计,今年截至5月19日止,防疫保单申诉案件达1496件,且4月至今增加的防疫险申诉案件就破千件,并以续保及理赔争议居多;消基会收到的防疫险纠纷,也包含拒绝续保、拒绝或不愿承保及拒绝理赔等。

目前产险业仍有百万件在途件等待核保,一度引起立委质疑,保险公司是否「谍对谍」,採取拖延战术,等待别家先核保,再以重复投保为由拒绝承保。

消基会金融保险委员会召集委员林盟翔表示,在防疫保单庞大单量下,许多民眾皆在等待核保和理赔审查,但保险公司审查时间轴不够透明,即使保险公司以短期进件量大、人力来不及审查完毕回应,仍无法取信于民眾,民眾会质疑保险公司在等保单争议定调、不想赔。

今年产险业学到最贵的一堂课,无疑是防疫保单可能高达数百亿的理赔课,面对防疫保单百万件核保及理赔风暴,产险业人力、资金、公司经营甚至品牌商誉都面临艰鉅挑战。林盟翔认为,防疫保单风暴也凸显金融科技应用的重要性。

他指出,目前寿险业已有导入区块链技术推出的保全理赔联盟链,将保户申请纪录加以存证,可作为争议发生时的举证,面对防疫保单衍生的核保纠纷,产险业长期应可思考在作业流程导入区块链技术,让保单进件、核保及理赔等程序在时间轴呈现更透明,让保户可即时知悉、确保权益,也有助减少举证争议。

#理赔 #保险公司 #产险业 #防疫保单 #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