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湾中秋节给大马华人的震撼教育,除了烤肉之外,大概就是月饼「长得不一样」 。
大马华人所吃的月饼属广式,主要因为我们有许多广东移民后裔,其中一家叫「锦纶泰」的广式月饼,是家喻户晓的品牌。第三章提到的马华公会元老李孝式,就是这品牌的创办人。
一九〇〇年广东出生的李孝式,曾是国民党陆军上校,廿四岁下南洋到马来亚协助父亲李季濂经营锡矿业,接着拓展匯兑的事业,创立「锦纶泰」商号,在一九七一年转型为茶楼,才有「锦纶泰」这月饼品牌延续至今。
儘管生活在臺湾超过十年了,但我依然对臺式月饼兴致缺缺,还是比较偏好广式月饼,尤其没有蛋黄,就单纯的豆沙、莲蓉月饼,当然大马独有的榴槤月饼也很棒。虽然臺湾也能找到广式月饼,但对我而言,主观上与大马、香港的广式月饼还是有差距,因此每年的中秋节,还是会请亲友带大马的广式月饼来臺。
一直到二〇二〇年,我无意中发现了大稻埕的「马来亚餐厅」的名产居然是广式月饼,才让我进一步去探究这餐厅背后有什么歷史? ・
其实大学时期,在网路上搜寻臺北的星马料理餐厅资讯时,就知道了马来亚餐厅的存在,但仔细看各部落格对它的介绍,得知是粤菜餐厅,没卖东南亚料理,加上价格偏高,就一直没去光顾,也就忘了这餐厅存在。
直到后来数次骑机车经过长安西路,看到这外表古色古香的马来亚餐厅,以及楼上是「新加坡舞厅」,就引起了我的兴趣,究竟为何楼下是餐厅,楼上又是舞厅呢?由于网路上有关马来亚餐厅、新加坡舞厅事蹟的文章并不多,因此花了一番功夫,才厘清了这两个地方背后的故事,这一切要从来自于泉州出生的南洋华侨创办人林玉质先生谈起了。
根据马来亚餐厅官网记载,该餐厅成立于一九五八年,是臺北第一间粤菜餐厅。根据各方文献、旧新闻显示,马来亚餐厅确实是臺北颇负盛名的粤菜酒楼,是政商名流宴客之地,也见证了许多家庭的婚嫁喜宴,但官网对于创办者为何人,并未着墨。
我在二〇二〇年八月底到马来亚餐厅买月饼时,询问了一位值班的女性职员是否认识创办人。当时这位职员表示,由于餐厅经营权早已易手,因此她并不认识创办人,但知道姓林,而且不久前才特地从新加坡拨打长途电话关心营运状况,唯当时没记录林先生的联繫方式。
经这位员工提醒创办人姓林后,我最终查到了创办人是林玉质,还有周来先生,他俩在六〇年代的国籍应是马来西亚,至于林玉质先生最终是否已入籍新加坡,仍不得而知。可惜至截稿前,依然找不到他们。
幸运的是,我在网路上找到了《泉州人物库》,这网站介绍林玉质一九二一年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赤岭村,曾在家乡当教师,接着在厦门经营鸿泰茶行,一九五〇年才下南洋到新加坡经商。
林玉质在新加坡的事业有成后,将资产转移到马来西亚,并在吉隆坡经营酒楼,以及在拿督周来旗下的周来建筑有限公司出任公司董事总经理。据《泉州人物库》介绍,当时周来建筑有限公司解决了大马的住屋荒,而成了商界闻人的林玉质,在一九七一年荣获吉兰丹州苏丹颁赐的P-B勋衔,隔年又获吉州苏丹封赐的拿督(D-J-M-K)荣衔。
林玉质的这移动轨迹与李孝式类似,但后者最终选择从政,前者依然在商界发展,而且功成名就后还回馈乡里。在一九五〇年代,林玉质与其他在南洋的老乡共同捐资建造了安溪芦汀大桥和芦汀戏院,八〇年代募款捐赠兴建赤岭小学,接着九〇年代又募资捐赠蓝溪中学兴建初中(国中部)教学楼和高中教学楼,九〇年代末林玉质再捐资修建桥粱、医院院舍和捐赠联谊大厦等。
家庭方面,《泉州人物库》记载林玉质有三个儿子,长子林昆明从英国大学建筑系毕业后,曾任三家建筑公司的董事长、一家实业公司的总经理;次子林仲明曾任美达橡胶公司总经理;三子林黎明英国伦敦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曾任香港源通集团董事长和香港安溪同乡会会长。
综上所述,可见林玉质在大马经商有成后,也热衷于回馈家乡安溪,至于他是否有在中国进行商业投资,目前未找到相关资讯,但对于臺湾的投资却相当多元。
前文提到,林玉质在五〇年代回馈家乡捐钱盖桥和戏院后,一直到八〇年代才继续回馈家乡安溪,很可能是因为这时期中国发生文革,华侨、归侨群体成了遭批斗的对象。而在这时代背景下,林玉质于一九五八年在臺创立马来亚餐厅后,六〇年代开始活跃于臺湾。
《泉州人物库》提到,林玉质在臺湾经营新加坡舞厅、马来亚餐厅、新加坡保龄球馆、富基纤维股份有限公司等,均自任董事长。值得注意的是,也许安溪同乡的人脉网络,可能是林玉质这外国华人成功在臺湾落地经商的助力,当时林玉质还延揽了臺北安溪同乡会理事长林长青担任餐厅和舞厅的总经理。
先说餐厅的歷史,之所以被命名为马来亚餐厅,而非马来西亚餐厅,乃因餐厅在一九五八年成立时,马来西亚尚未成立,依然是版图仅限于马来半岛马来亚联邦。
马来亚餐厅原址是在西门町的西寧南路五洲大楼一楼,而新加坡舞厅(旧时称「新嘉坡舞厅」)在同栋六楼。马来亚餐厅和新加坡舞厅是在一九六八年底迁至长安西路的现址,马来亚餐厅除了以粤菜闻名外,其铁盒装的广式月饼更是招牌产品。
当年林玉质为让臺湾消费者吃到不输香港广式月饼的味道,而特地从香港聘请了糕饼师傅来臺制作月饼。《非凡新闻》曾报导 ,・马来亚餐厅的金腿伍仁月饼也受到宋美龄、林青霞的喜爱,而被林玉质聘请来臺的香港师傅,是曾任香港文华酒店中式糕点主厨的李宗耀。
至于富基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和新加坡保龄球馆,相关资讯并不多。根据臺湾公司网的记录,富基纤维已停业,而前面提到的前臺北安溪同乡会理事长林长青曾任监察人。至于新加坡保龄球馆,嘉义朴子市曾有家同名的保龄球馆,大约在一九九四年创立,二〇一〇年歇业了,创办人是否为林玉质先生,目前无法求证。
(本文摘自《北漂臺湾》/麦田出版)
【内容简介】全面观看马来西亚在臺湾的群体,细数大马人在臺湾这些年的政治、歷史与文化交融下的迁移,综览他们留下的影响与被影响。
——
与臺湾比邻的马来西亚人,如何在臺湾生根发芽、实现自己?
在臺湾的大马人无法构成「群体」,因此拥有了绝对、不被拘束的发展自由,每个个体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无声且细致的在臺湾各处挥洒,搏出自己的一片天,包括政治界、社运圈、学界、医界、影剧圈、文化圈,以至于小巷里烹调道地马式菜肴的餐厅老板等,他们早已融入地方,深深影响着臺湾,也回照着马来西亚。
本书作者杜晋轩,耗费心力进行採访、田野调查各领域马来西亚人在臺湾的过去与现在,他(她)们姿态各异,默默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大马生命力。
国民政府迁臺七十余年,随着侨教政策与外籍生来臺就学的实施与变化,马来西亚人在臺湾的流动与深耕也已超过一甲子。回看臺湾的近代发展脉动,马来西亚人不只经歷其中,更是参与者,无论他们是在各行各业打拚奋斗,或是作为在臺湾民主进程扮演推手的「境外势力」,马来西亚与臺湾文化交相融合的面貌,过去甚少被整体性的探讨,这本书将带领读者一探马来西亚人北漂臺湾的各方人物故事与歷史因缘。
【作者简介】杜晋轩
马来西亚华人,旅臺媒体工作者。
1991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怡保市,2010年来臺,世新大学新闻系、国立臺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毕业。曾担任《多维TW》记者,现任职于臺湾网媒《关键评论网》编辑,2020年出版《血统的原罪:被遗忘的白色恐怖东南亚受难者》,关注领域为东南亚华人史、臺湾戒严时期东南亚政治受难者、两岸侨务政策等。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