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福部台北医院日前收治1名76岁女姓患者,她在就医前就感到头痛、噁心,之后又陆续出现腹泻、手脚无力的症状,症状出现2日后,家人陪同就医时,已经昏迷且2眼瞳孔大小不对等的情况,医院从患者无外伤且具高血压病史研判,很可能为脑出血,经电脑断层检查,确诊为由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蜘蛛膜急性下腔出血,再以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术顺利治疗。
卫福部台北医院放射诊断科主治医师胡成全表示,蜘蛛膜下腔出血的成因包括外伤和血管出血,其中血管出血又以动脉瘤破裂较为常见,动脉瘤是脑部动脉血管壁形成的气球状凸起,此时此处的血管壁较脆弱,若血流大量衝击击将使脑动脉瘤破裂,而在不同位置破裂对脑部影响的状况都不同,且未破裂前不一定有明显症状,但若破裂造成大出血,恐会危及性命,死亡率高达百分之50,这也是严重出血性中风的原因之一,甚至有约3分1的患者到院时已经来不及救回。
胡医师形容,脑中有动脉瘤出血的情况,就如同脑中藏着隐形的不定时炸弹,若能够事先得知有炸弹、评估炸弹火力状况、进行拆弹,有很高的机率能够避免憾事发生,若能早期发现动脉瘤、早期治疗,预后的效果一定会比突然出血后的治疗预后效果还要好,但由于无法完全预防动脉瘤的产生及破裂,因此提高警觉是关键,定期健康检查,早期发现血管变化就能早期治疗,以降低动脉瘤出血的风险。
本次院方收治的患者年龄偏长,且又有高血压病史,本就是脑中风及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险群,院方透过电脑断层检查发现动脉瘤的最大直径达到 0.8 公分,因此胡医师建议使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术,术后恢復快,也可减少因开脑带来的併发症。
手术时先从鼠蹊部的股动脉置入导管,在影像导引的协助下延伸至头部动脉瘤位置,透过微细导管将白金线圈输送至动脉瘤内并填满后,就能阻止血液进入动脉瘤,避免脆弱的瘤壁再被血流衝击,达到治疗效果。使用支架辅助白金线圈栓塞治疗,通常一年后,血管内膜细胞增生就会把动脉瘤阻隔于原来的血管之外,达到降低再次发生破裂的风险。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