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团队呼吁,近期热浪席卷大半个中国,穿着白色防护服执行疫情防控的人工作时会大幅增加中暑风险,原则上配 N95口罩再加戴面屏防护,并执行手部卫生就可以,不应该再鼓励或规定必须穿着被称为「大白」的全身式防护服 。

大陆復旦大学附属医院张文宏团队在其微博公眾号@华山感染示警称,近期天气酷热,穿着白色防护服执行疫情防控的人员如果继续穿着医用防护服,会大大增加中暑的风险。工作人员原则上只要「一级+」的防护措施应该就能足以防止被感染,近距离接触时可以在N95口罩的基础上戴面屏防护,而不应该再鼓励或规定必须穿着「大白」。

大陆数个城市气温飙高到40℃,防疫工作人员酷热下全身防护服难以忍受,有的还在桌底下垫着冰块,但中暑的风险仍极高。(图/新华社)
大陆数个城市气温飙高到40℃,防疫工作人员酷热下全身防护服难以忍受,有的还在桌底下垫着冰块,但中暑的风险仍极高。(图/新华社)

陆媒《快科技》在报导中指出,被汗水浸透的「大白」防护作用会大打折扣。公眾号@华山感染指出,「至于普通的防疫工作者(非採样人员),尤其在炎热夏天的户外环境,我们推荐正确规范佩戴口罩,并注意手卫生就可。」

此外,该文还醒,对于必须在炎热的夏季工作的防疫人员,也应注意阶段性休息与饮水,工作时间不应过长,如有中暑症状应该及时暂停工作,转移到阴凉通风的环境中补充水分。尤其是高于41°C的温度几乎都是异常和有害的。在高温条件下,核心产生的代谢热量必须转移到皮肤,一环境温度上升到35°C以上,防护服就不可能通过传导、对流或辐射来散热。此时若穿着防护服,全身汗液直接从身体上滴下,所有的散热途径都被阻止时,人体的温度会急剧上升,进而导致中暑。如果发现不及时、处理不正确都可能导致不可逆转的损伤,乃至死亡。

报导说,医学上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不同,中暑通常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復旦大学中山医院团队对民眾示应称,严重中暑是一种致命性急症,发病早期有大量冷汗,继而无汗、呼吸浅快、脉搏细速、躁动不安、神志模糊、血压下降,逐渐向昏迷伴四肢抽搐发展;严重者可产生脑水肿、肺水肿、心力衰竭等,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如果有人发生中暑,要立刻脱离高温环境,迅速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将中暑者平卧,头部抬高,松解衣扣。

而7月14日大陆江西省南昌就有医护人员于因为穿着防护服在38℃的室外天气下连续数天从事核酸检测工作,导致重度中暑,也就是热射病。报导指出,在发布的视频中,罹患热射病的护士躺在抢救室的病床上,四肢不停地抽,一位外科医生认为,「这是癫痫发作症状,说明她的脑部已经受到了热损伤。这种病患,即使能够抢救回来,病人的脑损伤也是不可逆的。」

文章来源:张文宏团队提示採样无需穿「大白」:有护士高温下采样晕倒抽搐 疑患热射病

#中暑 #防护服 #张文宏 #大白 #华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