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传媒朱亚君专栏】在家晚餐,突然惊觉:人如果可以活到七十岁,那我已经剩下15年了……真是好大一个警醒,我的生命不是走在下半场,而是走在谢幕场了。我不禁开始思考:此生有无虚度?又该用甚么姿态离场?
张明志医师出版新书了:《许自己一个尊严的安寧》。
这是送给我自己、也是送给我辈之人的礼物。
上一本书《死亡瘫痪一切知识》,写的是现代医学难以解释的「灵性困扰」,当挚爱的亲人走到生命末期,焦虑惶恐,开始出现幻听幻觉、发烧、做恶梦、自言自语,看见地狱、已逝亲人── 我们该如何陪伴濒死亲人走过最难熬的生死难关,在他生命的最末不留遗憾。那是我在父亲逝去后,不断盘绕心中纠结的疑惑。
亲人的逝去,让我们谦卑看到:在死亡面前,一切知识都被瘫痪了。而这本新书,视角从陪伴者,转到了50+的我们。父母在时,你离死亡很远;当父母走了,你顶天了,你会突然发现自己竟然离死亡那么近,再也没有人为你挡在前方。
当严重的疾病来敲门,我们如何应对不安与彷徨?若有幸治癒,如何不担心会不会復发?又,若復发了,如何平復深受打击的沮丧与无助?
临床经验长达四十年的张明志医师经手过无数癌症患者,对死亡的理解,超越医学、科学层面,而有一套宏观的哲学与伦理思考。他说,人生愈走到尽头愈重要,就像表演单杠的体操选手,下杠的动作也要列入评分。
面对未知,我们抗拒、恐惧、焦虑、不安;如何看待死亡,将决定一个人临终的姿态。书中恳切地提出,除了实质医疗行为,更重要的是建立不怕、不拒、不求,安定而清明的生死观。
当心灵有所归依,对生死不羡慕、不勉强、不逃避、不执着,便能为自己铺造一条尊严的安寧善终之路。
说到头,害怕死亡是出于对未知的恐惧。只要预先修习生死学,没有不可言说的议题。了解死亡的过程是怎么一回事,「许自己一个尊严的安寧」,面对生命终点,给自己一份礼物。
作者为宝瓶文化社长兼总编辑
照片来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见作者脸书,经授权刊载。
●专栏文章,不代表i-Media 爱传媒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