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时》报导,不过,美国想要实现「限制中国」这一目标并不容易。有韩媒引述业界人士的话称,中国半导体、电池材料等产品性价比高,而且在全球经济放缓和地缘政治衝突的大背景下,改变贸易结构并不容易。中国专家认为,美国通过产业政策的形式对中国具体产业的打压未来可能会常态化,而此次《通膨削减法案》的通过并签署再次说明,虽然美国一直强调全球化、自由贸易,但是近年来它实际是在进行「逆全球化」。

不少分析认为,这项法案有「针对中国」的意味。综合美媒报导,该法案为电动汽车的购买者提供新的补贴,但同时加入新的条件,比如汽车必须在北美制造,其电池中至少有40%的金属原料和矿物(例如锂和钴)要在美国或者与美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开採、提炼。「换句话说,不是在中国」,民主党籍眾议员莱文15日撰文称,该法案「明确阻止了」支持中国的投资。有分析称,这是美国继《晶片和科学法》后在高科技及未来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上对中国进行的又一次围堵,它试图将中国排除在供应链之外,并以美国为中心重组全球供应链。

《环时》报导,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说,在锂电池制造等领域,中国占有全球领先地位,因此《通膨削减法案》的潜台词确实是「限制中国」。《通膨削减法》可能带来的一个长期影响是,中国锂电池制造企业向外迁移的规模可能增加,而这会增加中企的成本。

《环时》报导,除了在电动车及电池方面「限制中国」,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能源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韦福雷表示,美国这项法案的相关内容也有明显打压中国太阳能产业的意图。不过他认为,美国打压的目的难以实现。中国太阳能产业最早是原材料、技术、市场「三头在外」,但在欧美反倾销后,国内市场逐渐开放,中国的太阳能产业已形成优势,占据全球领先地位的行业企业几乎都来自中国,加上国内有着巨大市场,中国太阳能产业能得到足够的支撑。韦福雷还提到,太阳能产业对于原材料、成本控制等要求比较高,而美国在成本上对于产业链并不是很有吸引力。

林伯强指出,美国的《通膨削减法》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来说是一种阻碍,因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时间紧迫,相关产业应该通过全球化资源配置,让最具有成本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制造和生产,而美国正在反其道而行之」。林伯强同时说,这一法案的名字是「通膨削减」,但其实际效果只会增加本国消费者成本。

#中国 #通膨 #削减 #美国 #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