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过程有时会导致「心臟毒性」,也就是心血管循环系统出现问题。( 示意图 / Shutterstock )
抗癌过程有时会导致「心臟毒性」,也就是心血管循环系统出现问题。( 示意图 / Shutterstock )

以前的人可能会视癌症为不治之症,但随着医疗科技进步,许多癌友在治疗过后成功存活,甚至定期追踪多年后症状并未復发,但国泰综合医院心血管中心医师郭志东表示,这些挽救生命的方法虽然成功治疗癌症,但有时却会导致「心臟毒性」,也就是心血管循环系统出现问题,患者可能因此降低生活品质,增加心臟相关原因导致的死亡风险。

●心臟毒性影响心臟血管 定期检查可看出变化

心臟毒性可能在癌症治疗期间发生,或在癌症治疗后的几天、几个月、几年里,但并非所有类型的癌症治疗都会产生此后遗症,郭志东指出,治疗癌症种类包括小红莓、胸部放射治疗、某些标靶治疗、单株抗体和预防癌症復发的药物等,这些方式恐致心臟泵血效率降低,使血流产生变化甚至增加血栓风险,从而造成心臟病发作。而常见的状况是郁血性心臟衰竭,最严重则将面对心肌炎、冠状动脉疾病、急性心肌梗塞。此外,也可能引起包括低血压、高血压、心律不整和瓣膜疾病等其他心臟问题。

癌友在治疗期间,定期测量形变超音波分析可以检测到心臟大小、心室收缩功能的微小变化,郭志东表示,这些微小的变化可能是心臟毒性的早期迹象,也是提示临床医师需要适时介入,像是给予心臟保护药物、更改化疗或标靶药物的处方。

当心臟疾病高风险者,或已知有心臟病史的人在接受癌症治疗时,其风险就相对提高,且心臟病的危险因素包括抽菸、肥胖、高脂肪饮食习惯、缺少运动等,若患者也有这些习惯,服用一些化疗药物也会影响心臟肌肉和血管,产生更高的心臟毒性风险。另外接受胸部放射治疗的患者也会有心臟受损的风险,因为心臟与辐射的距离很近。

●具心臟疾病的癌友 治疗前中后应注意的事项

郭志东建议,当癌症治疗涉及到心臟疾病高风险的患者,或那些已知有心臟病史的人在选择疗程时,应选择一个包括肿瘤科专科和心臟科专科合作的癌症护理团队,有利于在治疗前、治疗期间和之后监测患者的心臟健康状况。

郭志东说明,本身有潜在心臟毒性的癌症患者在开始治疗前,应该有一个完整的身体和心臟评估,包括个人病史、家族病史、全面的心血管体检,其中心臟功能检查会含有心臟超音波、心臟形变分析。尤其心臟形变分析是由心臟超音波和专门的电脑软体计算技术综合分析,能更准确地发现潜在心臟毒性治疗对心臟功能的变化。

郭志东强调,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应採取积极作为,避免心臟毒性,首先,要告诉医师心臟病病史,谘询癌症治疗方案是否会对心臟血管造成风险,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在治疗前、中、后都要和进行一次完整的心臟评估,病人在期间也需录所有治疗药物、辐射的类型及剂量。

很多病患会担心癌症治疗带来的心臟变化是否为永久性,郭志东坦言,确实有些变化似乎是可逆的,但其他损害却是永久性的,这些变化会持续多久尚未有一致的定论。但随着癌症存活率提高,医学界在癌症治疗相关心臟毒性方面的认知也不断增长。科学家们正在努力了解更多导致心臟毒性的原因,希望日后能做到对心臟毒性早期检测、治疗和最重要的预防。

文章来源:本文由《NOW健康》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点此查看原始文章

#心臟 #癌症治疗 #血栓 #心肌炎 #心肌梗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