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长期洗肾的74岁男性,在一个月内数次发生腹痛,合併发烧、呕吐、腹泻、甚至血便,因而到医院就医,经内视镜检查发现,病患的小肠及大肠交界处有黏膜出血合併纤维化病变;电脑断层检查亦显示肠道肿胀合併主动脉及肠繫膜动脉开口钙化。医院立即启动急重症跨团队照护,执行导管检查结果显示,肠繫膜动脉开口严重钙化合併狭窄,因此在肠繫膜动脉开口放置支架治疗肠缺血。

●肠缺血常见腹痛、血便症状 严重恐致命

新竹臺大分院心臟血管内科医师林彦良解释,肠缺血是因为供应肠道氧气及养分的动脉发生血管狭窄或阻塞,引起肠道血流下降,进而造成肠道缺血坏死的一系列变化。其常见症状包含腹痛、肠蠕动不良、腹泻、血便、甚至因肠道细菌转移至血液中引起败血症,最严重可导致死亡。

●依病程分急、慢性 预后死亡率不同

林彦良指出,肠缺血占所有因腹痛住院病人比例约0.1%,根据病程可以区分为急性或慢性,然而两者的临床预后却大不相同。急性肠缺血因临床症状不典型,不仅诊断困难,其死亡率更可高达60-80%,治疗上是由外科进行剖腹探查手术切除坏死肠道合併血管绕道恢復肠道血流;慢性肠缺血则病程相对缓和,治疗上可採用导管手术放置支架。

●急性肠缺血最常见 手术成功率不高

林彦良表示,目前临床上常碰到的难题是大于90%的肠缺血病人属于急性肠缺血,单就诊断面受限于病人年纪与表达能力造成诊断困难,且病人病况不佳导致外科手术的成功率不高,甚至有一部份病人因为病况太差而无法撑过此类长时间的手术。为了解决此困境,国外逐渐有使用紧急导管治疗再合併剖腹探查手术的成功案例报告。

不过,随着治疗经验的累积,大家对于腹痛病人是否罹患肠缺血的临床警觉性更高,近年来由于电脑断层检查的影像解析度提升,加上导管治疗相关医材的发展,期盼能帮助更多的肠缺血病人。

文章来源:本文由《健康医疗网》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点此查看原始文章

#肠缺血 #肠道 #血便 #动脉 #腹泻